“孝老假”或许只是看起来很美。
依稀记得,刚工作参加入职培训的时候,人力的领导介绍的假期中,有一个探亲假,每年有20天的假期回乡探视父母配偶。但是这么多年,不只是我,我认识的所有同事都没有休过这个假期。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现在的企事业单位,都不是养闲人的。所有的岗位,几乎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短时间请假还好说。但如果是像这种20天长假,那工作真的没法安排。并且,探亲假期间,工资是按照基本工资发放的,而所谓基本工资只有工资总数的40%。这二十天损失的工资不是个小数。
现在的所谓“孝老假”,虽然加上了“独生子女”、“父母生日”、“照料病中长辈”等条件。但其实质和过去的探亲假没什么区别。有几十年历史的探亲假,都已经名存实亡。新设立的“孝老假”能有什么实质作用真得很难说。
“孝老假”的提出,本意是好的,但多少有点拍脑门的意思。时代的发展改变了很多东西,传统的孝文化也到了十字路口。不管是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或者仅仅是为了更好生活的追求,目前劳动力的流动已经成为常态,父母子女异地也不少见。这种现实下,空巢老人的养老就成为了大问题。
仅仅靠每年的20天“孝老假”即使能实现,也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更何况其仅仅是“画饼”,不能充饥。空巢老人的养老要国家社会家庭多方协调。这就需要国家出台更多实际的政策开推动解决老人的养老难问题,而非仅仅的一个华而不实的“孝老假”。
当然了,如果有条件的话,在外的子女还是应该多回去看望下父母。就比如每年的带薪年假,用来看望父母,远比用来旅游之类的更有意义。
“孝老假”的时代即将来临,欢欣鼓舞的是上班族们,欣喜若狂的是留守家中的父母们,忧愁的是企业们。
这看似上班族多出了休假福利,但其实是现在社会上嗜待解决的问题。现在很多的父母已经不像以前老一辈的父母那样“养儿防老”,他们大多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年龄一到就会享受退休的生活,但是,这忙了大半辈子终于消停了,可又一个问题来了——孤独。
所以我们现在回听说独生子女的压力很大,或者说他们内心的的愧疚感很大,因为她们选择高发展工作导致她们不得不离开父母身边,但是他们一方面对于让父母孤单寂寞又感到愧疚。
那么,“孝老假”的实行能够让这样的情况得以缓解吗?我认为效果还是不那么理想的,首先我们无法硬性规定上班族的行为,国家只能说是提供这样一个福利和条件,但是实质效果谁也无法控制,所以说“孝老假”原本的意义也就无从说起了。当然,不排除有人会真的利用“孝老假”回家好好孝敬和陪伴长辈,但是这样的政策的收效其实是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的。
“常回家看看”无法用一个制度来作为规范,而是要靠心的觉悟。
毫无疑问,“孝老假”的出现是一种社会的进步,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孝老假”的出现很好的弥补了社会发展中养老问题,然而,实践起来或许还要有一段路走。
我国经济区域化发展明显,随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意味着很多三四线城市的人口都往发达的沿海等城市聚集,这也是造成农村空巢老人较多的问题,中西部的一些年轻人通过自己努力,考取大学,寻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他们往往会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前景,因此,省会城市和较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往往会受到青睐,而社会发展的加快导致社会压力较大、生活节奏较快等,综合几方面因素,很多年轻人想回家看看也会因为工作忙、回家距离远等因素放弃了这种想法。
“孝老假”的推出让大家可以抛弃各种因素,回家看看,一方面可以尽孝,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释放工作压力,可以说是社会人文关怀提高,然而,如何去规范企业对于放假的安排,放假后子女是否确实回家尽孝等还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
俗话说“养儿防老”,原指的是物质方面的,现代社会物质条件优越了,老年人更多的需求是精神层面的,比如,嘘寒问暖、聊天陪伴。但年轻人在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快,压力大,距离远,假期少,很难实现尽孝的愿望。“孝老假”的推出,应该是众望所归,是人心所向,是皆大欢喜。
“孝老假”的落地,需要人们改变观念,特别是企业经营者要转变观念,适当增加的人力成本是必须的,国家要从制度上给与保证与监督。人们不能眼里只有钱,钱不是万能的,亲情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对于尊老爱幼,媒体要坚持长期宣传,单位、社区、乡村等要开展孝老评比,对先进要表扬,对落后的要批评,整个社会都要形成一种敬老孝老的良好氛围,同时对倚老卖老的现象也要进行批评。
通过制度的颁布,单位的严格执行,舆论的广泛宣传,唤醒人们心里的亲情,把人们从手机“低头族”里拉出来,常回家看看,使尊老爱幼蔚然成风,整个社会其乐融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