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属于直翅目昆虫,是农作物的大敌。蝗虫的身形较大,长有两对大而长的翅膀,头、胸、腹三部分明显地分开;后足特别发达,善于跳跃;头下方有坚硬的切齿和臼齿,用来切割咀嚼庄稼。蝗虫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危害,主要是因为它们喜欢成群结队地活动。据观察,一个蝗虫群体的数量最多可以达到100亿只,凡是它们飞过的地方,所有的庄稼都会遭到破坏。另外,蝗虫的食性非常杂,只要是绿色植物,对它们来说都是美味,尤其是禾本科植物,更是令它们爱不释口。不仅如此,即使是刚出生的蝗虫幼虫,每天也可以吃掉超过自己体积三倍的食物。
蝗虫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危害玉米、高梁、水稻等多种庄稼,因而是农业害虫。据记载:从公元前707年至公元1935年的2000多年间,我国共发生蝗灾800多次,平均每三年一次。蝗灾严重时,成群的蝗虫迁飞似乌云般遮天蔽日,蝗虫所到之处,原来生长旺盛的庄稼只剩一些茎杆,粮食颗粒无收,近数百万灾民离乡背井,四处逃荒(危害极其严重)。
蝗虫俗称蚂蚱,具有咀嚼形口器,属食植类昆虫,后腿弹跳有力,行动迅速敏捷,食量大,繁殖快。蝗虫灾害一般发生在大旱之年,适宜的气候条件给予了它们繁殖发展的机会,大量的蝗虫咀食着植物,铺天盖地的蝗虫瞬间就会把庄稼吃成光杆,并且繁殖的特别快,第一批过后紧接着就有来一批。所以,过去的农民畏蝗虫如猛虎。
蝗虫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土蝗食物范围广,可取食小麦、水稻、谷子、玉米、豆类、烟草、芦苇、蔬菜、果树、林木及杂草的叶子、嫩茎、花蕾和嫩果等,将叶片咬成缺刻或孔洞,大发生时可将作物食成光杆或全部吃净,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蝗虫主要以至于的茎叶为食物,数量极少的话应该不会影响种植户的收成。如果形成灾情那就是辛勤付出全部付诸东流了,凡是蝗灾路过的地方,庄稼农作物基本一扫而光。造成绝产,辛辛苦苦悉心照料的庄稼全部毁于一旦。
蝗虫为陆生动物,陆地环境一般比较干燥,所以体表有外骨骼,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有两对翅,会飞,活动范围比较大,具有咀嚼式口器,上颚坚硬,适于咀嚼,取食禾本科植物,为农业害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