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以前,有少许文化的人在农村都争相做乡医,因为他们下雨天在室内,暴日下在室内,不管风吹浪打生活较农民轻松愉快,只要医朮好一点的,每年争的钱也还可以,比苦农民要多些。所以在乡下,没有吃国家粮的文化人都争着当一名乡医。现在时过境迁,我国的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医院林立,住院费能报销大部分,加之人民经济富裕了,病人找乡医的少了,乡医收入来源大不如从前。所以想当乡医的人员逐日下降,俗语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不必大惊小怪啊!
对于邻里乡亲经济上有困难,有疾病之人来看病,可以说连药费本钱都没收到,有时深更半夜,不论风吹雨打地出诊。我记得有一次下雪天夜里我叔接到电话出诊,不小心滑倒,掉下山沟了,把自己的腿摔成了残废,他后来又送女儿去读卫校,服务于乡亲。乡村医生的这种敬业精神,是无人能替代的,也不是大医院靠上下班,拿月工资的医生们所代替的,但愿他们一生平安幸福永远!
乡村医生过去叫"赤脚医生”,他们工作非常辛苦,工作时间长,可以说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他们既坐诊,又上门实施诊断治疗,随叫随到,乡里乡亲看病从不拖拖拉拉,斤斤计较,可以说算得了除外科手术之外的农村“百科医生”了。我的一个叔叔是个乡村医生,1970年参加工作至今,几十年如一日,特别平易近人,热爱本职工作,肯帮忙。
乡医一种职业而已,谁为乡医养老?乡医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别人不欠你们的。公共卫生必须有,要与国际接轨,现在各地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医疗机构,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公共卫生的最佳目标就是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市,大小卫生医疗机构二十四小时应诊,以性价比高的药物主流。
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这是每一个医生应具备的条件。医生是一门技术服务性行业,只有每一位乡村医生把基本理论知识弄懂,才能应付当前农村老百姓的基本保健需要,而这些知识的具备,只有一个办法。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提高。也可以说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小便吃饱了没事干,又把村医的话题拿出来,乡村医生不是外行逗着玩的,村医自有村医的苦和泪。叫做弃之难舍,食之无味,人到中年进退两难。但不管怎么说,还是有90%以上的村民得到了实惠,感谢党的政策,建设了卫生室,也好不容易来了个村医,解决了缺医少药。希望人们要心怀感恩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