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直肠快要完成工作使命的时候”,肛门内括约肌(IAS)时不时的放松(非自主),使一小部分直肠内的物体(气体,固体,or 液体, or mix..)进入肛管(Anal Canal)。上肛管(肛管靠上,接近内括约肌)中有大量的感受器,感知排放物的温度,形状,运动,而后回传信息。一般情况下,高等神经中枢可以很好的整合这些信息,做出判断,最后完成排便等动作。今天早上,“扁扁”在肠道中逐渐形成了,不甘寂寞的他和同学们想逃学出去看看,可是未知的长路漫漫...不过一会儿,他和同学一群人被送到了一扇紧锁的门前---肛门内括约肌(IAS,图中A所在位置) , 这个门还是挺奇怪的,有以下两个特点:绝大部分时间闭合(防止液体,气体流出)。
门前人多,自动打开(随着排泄物对肠壁的压力逐渐增大,肠壁的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将信号传递给S2-4的排便低级中枢。该中枢进而发出指令,打开内括约肌)扁扁一行人在门前等了一会儿,随着同学们越来越多,压力逐渐增大,内括约肌”缓缓“打开了(内括约肌的特性)。他们一行人也随之进入了逃学路上的第二站,Anal Canal--肛管(图中红线标示的区域)。在这里,他们将接受完整的“体检”肛管中有许多种传感器,主要检测下四种信息:痛觉、触觉非常敏感无法准确检测相对位置。(有气体有一点固体的话,很难分清固体在肛管里的位置,结果是什么大家都懂)温度、运动能非常敏感的察觉到纵向及旋转的运动如果"扁扁"是固体的话,他逃学路上的运动和他自身的纹理对于肛管的摩擦会被记录在案如果"扁扁"是液体的话,他逃学路上与众不同的流速和运动模式会被记录在案如果“扁扁”是气体的话,他的体检报告一定程度上会缺失速度和纹理信息.....这些”体检报告“会向上传导,低级及高级中枢神经(校长)得到这些信号之后,会进行整合。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检报告越读越多,判断也会越发准确。最后,高级神经中枢(校长),因地制宜(扁扁的形态,固/液/气,厕所/ not),决定是否打开外括约肌(学校大门,图中B处),让扁扁们出去看看。(外括约肌与内括约肌类似,都是平时闭合,最大的区别在于外括约肌受自主控制,并且在”有需要的时候“会更紧的闭合,防止排泄物流出。)
气态物质对肠道末端压力分布特征与固态的不同,所以可以识别,黏度较低的液态物质与气态物质则相似,有时无法分辨,结果就会有点悲剧。还有就是比热不同,在通过最末端时能感觉到肠道末端(内括约肌附近)温度变化幅度,气态的会明显小于固态,液态应该最大。不过通常就算发现判断失误,也已经来不及补救了。所以消化是一个很神奇的过程,什么时候吃自己选,什么时候出,一定程度上自己选。
与固体相比,流体进入直肠时,大脑除了同样有充盈感之外,还会伴随明显的移行感。
用口语来说,就是便意突如其来,屁意如吹气球。
但大脑能够区分的只是固体和流体,同为流体的气体和液体是不大区分得清的,所以腹泻的人才不敢轻易排气。
显然气体、液体和固体对肠壁的压感是不同的。固体传递压力,气体传递压强。捏一个气球和捏一团橡皮泥的手感不一样,肠感也不会一样。然而液体也传递压强。应该就是靠气体可压缩,液体不可压缩的性质区分的,毕竟捏气球和捏水球的手感也不一样。与固体相比,流体进入直肠时,大脑除了同样有充盈感之外,还会伴随明显的移行感。
用口语来说,就是便意突如其来,屁意如吹气球。但大脑能够区分的只是固体和流体,同为流体的气体和液体是不大区分得清的,所以腹泻的人才不敢轻易排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