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对于幼儿园都在北方读的我来说再合适不过了,从小我就在北方读书,差不多属于童年都是在北方度过的那一种。
印象最深的是北方的冬天,北方冬天尤其的冷,在南方的家里,冬天就是两件衣服就解决了,一件打底衫,一件厚外套就够了。
但是在北方,里三层外三层的裹着,还要穿那种超级厚的棉袜,提起来还可以提很高的那一种(可能是因为是小孩子,家里怕冷着了吧,穿的特别的厚,然而并不能改变我还是很冷的事实,虽然穿的很厚但是脚还是很冷,被冻僵的那种冷,因为我们小学连暖气都没有)。
北方的水会结冰,冬天的屋檐上全是排列着的冰锥,一个接着一个,长短不一,晶莹剔透。
洗了头擦的时候会有冰渣子,水桶里的水会冻成一整块。
还会下雪,下了大雪之后学校会停课,然后全校的学生一起扫雪,特别壮观,还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冬天的早上我都是很早就会起床走去学校,天还没有亮,在橘黄的灯光下,在铺满的厚厚的积雪的道路上,留下第一排脚印。
至今还能记得静谧的下完雪的冬天的早晨,小小的我背着书包,一个人走在去学校的道路上,周围非常的安静,因为除了我一个人都没有,只能够听到自己踩着雪的声音,嘎吱嘎吱的,一排小小的脚印留在了我的身后。好怀念。
虽然冬天我的手都会冻裂,因为不喜欢涂护手霜,骑自行车还不戴手套。因为南方的冬天没有雪,就算是有点雪,也非常的小,但是还是很喜欢北方的冬天。
北方的同学很爱吃馒头,爱吃土豆,作为一个南方人是很不能理解的,为什么是馒头不是米饭啊?米饭不好吗?
北方的同学冬天洗澡不是很勤(反正我小学的时候是这样的,现在就不知道了,毕竟我都已经大学了),南方的同学也不是很能理解,不过北方的冬天真的太冷了,所以洗澡没必要洗这么勤吧(大概是因为冷,反正我是这么理解的,还有就是北方缺水很严重,所以洗澡不那么勤也是可以理解的)。
北方村庄很多平房,不像南方都是每家每户一栋楼一栋楼的那种。
北方的路很平(因为我当时是在山东读书,山东平原当然平啦),不想南方的丘陵,坡很多。
北方同学基本都是自己骑自行车去上学,不骑自行车的同学很少很少。
北方人的方向感很好,出去问路都是往北怎么怎么走,再往东怎么怎么走这种,南方人根本听不懂。
北方人不怎么能吃辣,南方人表示北方人对辣的理解和南方人不同(尤其我是四川的,还是四川里面特别能吃辣的地方的人)。
对一个去北方读书的南方人来说,北方和南方处处都是差异,用一句四川话说,又很安逸。
小学的时候有个同学突然就说要转学了,听说她爸爸要去黑龙江做生意,他们一家人也就要随着过去那边生活了,她自然也就要退学去到黑龙江再上学了。
那个时候我根本不知道黑龙江是哪里,回家后看地图问姐姐才知道那已经是中国的最北了,也就是传说中会下雪、冷到耳朵都会掉下来、冬天拉尿出来马上成冰棍的北方。这就是我对北方的最初的认知。
后来,她到了北方安顿好了之后,就会给我们班长写信,信件都是寄到学校,在班会课的时候,老师就会念给我们听,让我们知道北方都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在那边的人都是怎么样生活,那边跟我们南方都有什么不一样等等。
那时候才二年级,以前普通话在广东也没有那么的普及。当时去到北方的她跟其他同学交流起来无比的困难,她说自己的普通话绝对是那种你说了别人听不懂,别人说了你也听不懂。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就像一只孤鸟一样自己一个上学、读书、玩耍,那个时候她无比的思念我们,所以她就跟妈妈说了,妈妈就叫她写信,写信诉说就成了她唯一的寄托。就这样在我们小学阶段,还没学会写规范信件的时候,全班同学就跟她保持着书信往来。
她还说了饮食方面,她也是不能习惯。因为以前在家都是吃大米饭,但是那边面食、馒头很多时候都是主食。有时候妈妈来不及给她做早餐,她就只能啃一个索然无味的大馒头填饱肚子。有次她回来的时候跟我们绘声绘色的说起那些馒头,我们才发现北方的馒头比南方的馒头大多了。
不过最让她兴奋的是她能看到我们从未见过的大雪纷飞,她说那些雪花真的是一朵花一样的飘落在窗台;如果下的是小雪,你就会看见空中真的飘着像羽毛一样的鹅毛雪;如果是大半夜下的雪,早上起来你就会发现外面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像童话世界的画面一样的让人陶醉。
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就这样在北方一直念到高中,因高考制度不能异地高考,她才独自回来读高中。那个时候的她说回想起那段日子,总觉得是她人生真宝贵的回忆,因为有我们远方同学思念,有她从未见到过的惊喜,那些小小的不习惯在那么十几年后其实也都已经全盘接受了,这就是南北方的文化差异吧!
东北果然是个民风豪放的地方,还记得我说的搓澡巾吗?那玩意儿第一次刷在身上和钢丝球球似的,七八个妹子在自己搓的差不多的时候,开始了互搓模式。
一到下雪,就可以清晰的分清哪些是南方孩子,哪是北方的,那些像脱缰的哈士奇一样在雪地里狂奔打滚,自拍玩雪的一定是南方的孩子,那些用一种经历沧桑的眼神,怜爱的看着我们的,是我们东北的室友们。
你们来呀,打雪仗啊,我天真的呼喊着他们
不了,怕你这个星期上不了课了
现在想来细思极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