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渐渐长大,自己的思想慢慢成熟之后,有些时候我会发现,我和父母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天差地别,也就是通俗讲的三观不合吧。每当我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就特别想逃离这个家,内心感觉特别压抑,会默默对自己说以后尽量不回来了。
并且一般这种情况出现的诱因其实是我爸妈,他们两个本来三观就不大合,所以经常会吵架,我一回来两个人就开始向我发泄。都觉得自己是对的,错的是对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夹在中间就很绝望。谁不想自己的家庭和睦,谁不想自己的爸爸妈妈生活幸福,谁想像我一样一回家就需要听那些消极的东西。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会耐心地开导他们两,但后来渐渐的次数多了之后,我也累了,疲惫了。他们再跟我发泄的时候,我就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抓紧时间离开,到一个只有我自己的地方,黯然神伤……
我爸这个人非常朴实,之前姥爷还在的时候,无论是姥爷生病陪床,还是我妈妈娘家那边出点什么事需要我爸爸帮忙了 ,他都毫无怨言,任劳任怨地尽自己一份力。姥爷那个病一到冬天就会发作,所以一到冬天爸爸妈妈就去得陪姥爷。寒冬腊月,医院还离家特别远,家里只有摩托车,我爸就骑着摩托车,冒着如刀般凛冽的寒风,骑将近一个小时到医院。那个时候我觉得我爸特别伟大。
现在再回想那些日子,我甚至还觉得我自己特别可怜。我那时候还上小学,甚至晚上都是我一个人在家。有天晚上我们家隔壁那对夫妻吵架了,吵得很凶,我特别害怕,但又不能给爸妈打电话,只好自己一个人躲在家里不敢出声。所以我就觉得自己是个特别缺爱的人,从小的这些经历让我早早的成熟自立,学会独立面对。于是我就特别珍惜身边的亲情,特别害怕身边的人吵架,害怕他们会分开。
后来姥爷去世之后,我们就把姥姥接到我家里。我姥姥这个人脾气很古怪,是那种不讨喜的性格。结果我爸妈从那时候开始经常因为我姥姥那边的事吵架,我回家的时候他们就分别跟我发泄自己的不满。我妈就觉得我爸这人不知恩图报,我们小的时候是姥姥姥爷照顾的,所以最后照顾老人这个事情落在我们身上是应该的。我爸就觉得我妈这个人太感情用事,做事情太冲动一点不经过大脑。作为中间者的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妈真的有时候太不理性了,太博爱,有种豁出去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给别人自己什么都没有也无所谓的感觉,我爸可能也是到了更年期了,脾气稍微有点火爆,一点就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错误,没有绝对的对错。但他们两个人就接受不了,觉得自己就是对的,错的永远是对方。所以我夹在中间真的很无奈,这就是因为三观不合吧。
80后的儿女跟50后的父母三观不合,我觉得很正常,因为就算你跟你的堂哥堂姐如果不同年代的话,你们的三观都不会一致吧!人生经历不同、见的世面不同自然就会出现三观不合,你的人生历练远远都追不上你的父母,你肯定跟不上你父母的三观。
但我这里说三观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非现在网络上正在流传的新三观。
那次跟我妈妈去参加美食节,大家都知道全中国的美食节都一样,就是那种烤羊肉串、牛杂、小龙虾、烧烤之类最为盛行,我就随手买了一串烤鱿鱼吃,我妈不吃还会说:在街头吃到街尾,这些东西多脏多不卫生,在家就不好好吃饭等等,此处省略一千字。
结论就是逛街吃东西不太适合父母的三观。你要在外面吃东西,解一下馋的话,你还是躲着你亲妈。你如果吃腻了她的家常便饭,你可以选择自己亲自下厨制造一些新口味,也别在外面吃没营养的。
夏天都爱去海边看个海玩个沙,就全家出动开启家庭小旅游模式。小朋友就像被解放的一样各种亢奋,不受控制,大人就只好在炎炎夏日下人盯人的盯紧每一个小孩。
回家后老爸老妈就说简直是花钱买难受,这么大太阳在阳光底下看水看沙没意思,还不如在家吹空调,小孩子也根本记不住这些你们大人说的看世界理论等等。
结论就是旅游小孩子不会记得,没必要带他们去,还累大人;旅游去哪都是差不多看山看水,不如在家呆着还不用花那么多钱,把自己折腾得那么累。总之两字总结就是扫兴。
毕业出来工作那会,老爸老妈跟我说考个公务员好:天天就坐在办公室,铁饭碗,老了还有退休金等等。可我当时更想去闯荡一番,在他们的游说下,我告诉他们我想去当记者、我想去私人企业打工,学点真本领。但在他们眼里我不过是个女人,以后总归是要以家庭为重的,工作不过是打发时间的,没必要学本领没必要做白骨精。
当你在为工作焦头烂额、努力晋升的时候,老妈开始新一轮的轰炸,你看看你的好朋友他们的小孩都打酱油了,你连个男朋友都没有,你赶紧去相亲、去找个男朋友,嫁个好老公才是女人一辈子的归宿,工作你再能干、你挣再多的钱,你没有家庭、没有生儿育女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
总之父母的三观,总会让你无力反驳,但也不算太毁三观,习惯就好。
我说东,她们说西,她们让我去打狗,我去骂鸡。
没错,几年前的我和我妈就是这么一个节奏,我爸倒还好,喜欢在中间当和事佬,虽然他老是很失败最后被我俩怼…
说是几年前,其实也挺长了,那是我上初中的时候。初中嘛大家都懂的,那时候比较非主流,比较有个性,有自己的想法,喜欢一些很另类的东西。
那时候住校的同学很多,女生嘛,都喜欢留个刘海拉个头发涂个bb谈个恋爱,这是作为一个“风云人物”必备的基本素养。
我发际线稍微高一点就显得脑门比较大,比较亮。
这时候刘海儿简直就是我的救星有没有?拯救了我多年的大脑门,特别森系,特别文艺范。
感觉把头发剪了自己文静了很多。
但是呢,我是通校,刘海剪完了我倒霉的时光也就开始了。
我回到家我妈看见我的刘海眼睛都瞪圆了,吓得我放下车子就跑。
我妈一边追一边骂我,“你看看谁家板正派气的女孩额头上留那一撮头发?你都不知道有多丑。”“你看你头上的疙瘩越来越多,那都是捂出来的。”
最后还勒令我赶紧买个卡子卡起来,不然不让我进门吃饭。
从此我进了家门就用卡子卡起来,到了学校就放下,有些时候卡子卡得比较翘就直接拿水抿一下,不忍直视。
但是刘海总有长长的时候,但是我又不想让它长的可以扎起来,于是每次都拿着那个小剪子,一撮一撮的偷偷剪,每次都剪的很少,怕被发现。
那一段日子过得真心累,结果后来还是被发现了,在我妈一个直击灵魂的说服教育之后我们达成了共识,把直刘海换成了斜刘海。
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这种感受简直是煎熬!我爸妈虽然在同龄里,算是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比较走得快的,但也难免摆脱不了他们自己的固化观念,这也就是我和爸妈之间存在三观不合的原因。
三观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有“代沟”,不仅是体现在和我爸妈聊人生观和价值观,亦或是和他们交流一些生活中的种种,只要是激发出他们内心中的“异知元”,他们就会“群起而攻之”,这么说有那么一丢丢的恐怖,但是,他们会拿出他们多年的时间总结出的经验来给我们讲一些所谓的“大道理”,根本就不会理解我们的所作所想。因为在他们心中,仍然有固化的地方。也许,他们也曾在年轻时像如今的我们一样新潮,不被大人理解。这是因为他们在生活的考验下,将身上的棱角磨平。做决定是就会有所顾忌,没那么“大胆”。
就拿一个简单的例子讲一下,有一天晚饭后,我坐在沙发上逛淘宝,看到一款炒鸡漂亮的连衣裙,设计和裁剪十分的考究,激发出我满满的少女心,我兴致勃勃的给我妈展示这件衣服,我妈却一脸嫌弃,还觉得我的眼光有问题,然后一番长篇大论,给我讲解了她眼中真正漂亮的衣服是怎样的,我听着耳朵都要起了茧子。她却不以为然地继续讲她是怎样理解美。
我感觉这是一种煎熬,我妈把她年轻时所理解的美都阐述一遍,完全不在乎我听那么多遍快要崩溃的感受!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他们对我要找的男朋友也是臆想,我也是醉了,完完全全的不理解。他们还自以为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前卫。可爱如我,我虽然对他们表示了解,但我真的也很无奈。
我是一个大一学生,下面我讲一些和父母之间的小事情,来解释三观不合:
有一次:暑假在一家公司做兼职,是那种工作时间由老板随性设定的小公司,所以起床时间根本不规律。一天起床晚了,原因是手机没电闹钟没响。我妈把我送到公交站台,公交车的话肯定是迟到了,我在旁边小声嘀咕了几句。我妈在旁边说:“平时让你带上钱,你偏不带。你说你怎么坐车,用到的时候急了吧?”
好歹这么大年纪了,楞生生的被她在路边说了20分钟,尴尬的是她根本意识不到我的尴尬,把几百年前的事也翻出来讲讲。还好有充电宝,打了滴滴,车开到我面前的时候她保持了沉默。我简单的说了几句就慌里慌张的坐上车了。三观不合的简单结果就是:让彼此尴尬。
而严重的真的会影响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我不是追求完美的人,但是有时候还是会挑剔一下。可我妈,每次接触到女孩,聊着聊着就会要别人联系方式。我真的会觉得尴尬,和她讲着讲着就吵起来。而且和三观不同的人解释东西,就像两个不同物种在比美,根本得不出任何结果。
自己坚持的观点,讲给他们听,对于他们来讲,完全属于荒谬之谈,不存在的。所以,吵架发生的频率,和吃饭一样,每天都不会少。各种问题,都能拿过来找出一些可以吵架的点。
当然,如果我们已经知道彼此三观不同,有些事情就没必要再和那么父母斤斤计较了。
我和我妈三观严重不合,我工作了第一件事就是逃离她,自己租房子住,不想吵架。但是偏偏因为我租房子住吵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