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可穿透云层无视雨雪,这点比可见光近红外强多了,云的问题很麻烦,南方部分地区国情普查一直做不了就是因为常年云雾缭绕根本没影像。当然穿透性还有其他作用,比如在利用二次回波得到植被厚度等等。白天晚上都能进行(主动遥感)使它在军事上和灾害侦查方面很重要。差分干涉能够检测到毫米级的形变,检测地震后的地形形变(文章当年上了nature)、城市沉降、铁轨的稳定等等方面超级重要。问题也很多,首先微波遥感是斜距投影(越远比例尺越大),几何上和可见光近红外影像不匹配;然后是叠掩和阴影,虽然可以利用它提取高度信息,但是看起来太丑了,解译困难;还有就是角反射效应、虚假现象、多普勒频移等等。这使得解译它需要单独培训。个微波这一块还是潜力无限的。 可参考:微波遥感原理,舒宁著,武汉大学出版社。附赠一张微波遥感影像,当时觉得酷毙了。美国当年用微波探测尼罗河区域,右上方可清晰看到尼罗河古河道,原因自己琢磨一下吧,很有意思。古河道会被探测出来,个人觉得是因为覆盖在河道上的沙子是干燥的,而古河道的河床是湿润的。因为含水量越多地物的介电常数越大,反射能力越强。因此能穿透干沙的微波遇到含水量较大的古河床就无法继续穿透了,形成了反射回波,于是在图像上就显现了,有不同理解的欢迎讨论,这个只是我本科上课的一个简单的总结,欢迎大牛批评指正。
研究目的不同。在我看了,光学遥感更侧重于探究某个地物是什么,解译反演也更侧重于地物在几何和光学形态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红外假影像这种光学波段之外的我们先不说),比如制图和地物分类提取。因为穿透性好,微波遥感更侧重于探索地物的物理和辐射特性,特别是地物内部的性质。比如SMAP,SMOS,Aquarius之类卫星上的辐射计,operational ice bridge mission携带的peneration radar,通过分析辐射亮温,可以提供土壤湿度,积雪厚度,雪的分层属性等等内部特性。前面说微波图像不好看的,即使是雷达,成像也不是微波的主要功能。
知识储备的重点的不同。光学遥感无论是制图还是反演地表信息,主要利用地物的几何以及光学信息比较多,因此对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等的理论和技术依赖比较强,对辐射理论以及地物的物理属性知之不多,还在做分类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光学界有一句平生不识冈萨雷斯,就称英雄也枉然(对,我编的)。 研究微波遥感,尤其被动微波遥感,则更多地需要掌握光学和电磁学的原理,以及地物的物理性质。比如微波信号的吸收散射反射有什么特点,地物以我现在在做的雪为例,雪的颗粒大小怎么测量,密度如何变化,这些对微波信号的传播有什么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