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支持不够,一个正常的事情,社会上大多不予同情反而嘲笑,这种发自内心的嘲笑打击度最大的多半来自于患者家人或者亲朋好友;
2.国内心理学普及度低,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有些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压根不够资格,骗吃骗喝;
3.公众对心理咨询的认知有偏差,经常把心理问题和精神病精神分裂一类混为一谈;
4.大多数生理疾病者(有自知力的那种,脑子不好使心理变态还沾沾自喜的不在讨论范畴),性格偏内向,敏感,行事纠结,多半在内心里伤害自己,容易想不开,也很难面对自己。
这就更需要全社会对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以前的人认为只要身体健康就是健康了,现在很多人还是这么认为。当代健康学认为健康包括生理、心理、道德等各方面的健康。心理学上说心理健康指的是心理成熟、人格健康成长,并且完善。而事实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些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大家都是心理亚健康。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使用的是“心理不健康”这个词,而人们一听“不健康”,就会不自觉地和疾病扯上关系。事实上,心理不健康和心理疾病是两个不同概念——心理不健康包括心理疾病,而心理疾病只是心理不健康中的一种状态(用“心理亚健康”或许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由于心理健康常识普及不够,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问题”这个词是中性词,但是很多人往往把这个词看成贬义。心理问题是日常事件引起的,指的是一种状态,不存在褒贬。比如考试不及格带来的沮丧;吵架带来的愤怒;不被理解的委屈等等。也就是说,任何由日常事件引发的情绪、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心理问题。按程度可以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异常心理问题。
患病的人本身就犹豫。家里人逐渐从关心变成冷淡。所以正常人都觉得这是患者本身自己在作。也就用家庭的方式开导。到最后变成对患者的不理解和家人自身心里变化。家人开导焦虑患者很容易让家人变成狂躁抑郁。去三甲医院无非就是开药。并没有心里疏导。药物吃进去了但思想不转移是真的一点用没有。药可以让你没有躯体症状。一旦有消极的事出现或闲下来还是会复发。心里咨询我觉得就是花钱找个家人耐心开导你。分散注意力。如果太闲了真的应该去看看心里咨询
社会环境宽容度不够,整个社会氛围还未形成,让有问题的人倍感压力。这导致了有些心理问题的人羞于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即使被逼无奈去看医生也是偷偷摸摸的,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归根结底是由于整个社会对于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认识不够,其实这些问题或者疾病就像身体的疾病一样正常。
一般民众只关心其身体健康,而对心理健康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医务工作者除干好自己本职工作之外,要大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甚至自媒体多多向民众介绍各种心理疾病的种类,其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逐步陪养其“就诊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