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化蝶是后人们不想故事那么凄惨,依然相信爱情才会流传下来他们双双化蝶的故事。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对爱情的美好愿望。这样想来好像和谁先走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人走了之后是不会幻化成什么的。只因我们都是太喜欢暖色调的结局了。那些美好的期盼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否则面对今天的各种压力,该如何好好的活下去呢?爱情是自由的,美好的,纯真的,这是对当时封建礼教的一个重击。愿我们都能收获一份美好的爱情。
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观念浓厚,男性地位高于女性,夫妻间,男方丧偶可续弦,而女方若丧夫只能守孝道,守空房,而女方往往对感情专一,从一而终,男方则容易在外採花寻柳。若祝英台先亡,按当时的社会风俗和背景,梁山伯很快会另寻佳人,不会人殉情化蝶追随祝英台而去。
不会因为自古痴情女子,负心汉,而且祝英台哭到坟前开花化蝶,因为她用情之深,加马文财和父母反对她和梁山伯的爱情,反对她们在一起,她这份爱坎坷艰辛,如果祝英台先死,梁山伯没有遭遇这些挫折,自然不会化蝶,最多到坟前悲痛哭泣。
梁山伯那个傻冒,估计会去问祝英台的死因,祝家的闺女定了婚却因为出现个前男友,按当时的标准,祝家人会欺骗梁山伯说祝英台只是跟他开玩笑,祝英台死于急病!然后梁山伯信了!觉得祝英台就是跟自己开了个玩笑,然后该干嘛干嘛去了
我觉得如果梁山伯没有他母亲,他会选择死,但要知道他是出了名的孝子,如果他母亲哭死哭活,以死相逼。那他会选择活着,孝顺他母亲。而祝英台对梁山伯的爱至死不渝,对她的母亲相对的要残忍,留她母亲一个人白发人送黑发人。
这是作者对爱情的一种表达,爱有很多种,作者表达的让人深陷其中,其实谁先死去都是一样的,作者也会如这样的形式去呈现出来,让我们明白,也是教会我们这也是一种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