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己最近一直挂在嘴边的就是“输出”这个词。通过强制自己输出这个动作,也让我体会到了不少收获。
在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如果你还坚守着以自己的“不变 ”,去应对时代的“万变”这肯定是不行的,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但凡事都容易陷入一个极端,如果你把学习当作一个目标,沉浸在不断的学习当中,那很容易陷入“求知成瘾,却无结果”的误区当中。
秋叶大叔说过一段话,我觉得很有启发,他说“不能总是谈成长,要学会输出。很多人是用【学习】、【成长】 、【精进】 来逃避自己无力输出的本质。”真可谓直指痛点。很多朋友都是积极上进,热爱学习的,渴望了解新鲜事物,对一切都充满了兴趣,所以参加各种社群、微课、培训,一天下来,自己的日子过得倒也还算充实。可往往就是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结果。我们学了那么多,到底应用了多少呢?
按理说爱学习的孩子一般都是很努力的,但是努力其实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看起来很努力”,另外一种是“真的很努力 ”。可是为什么我们那么努力的学习,还是没有看到什么成效呢?
在《格局逆袭》这本书里提到,“结果才是第一位的,努力只是对成功的解释。”很多时候可能原因就出在我们错误地把过程当作了结果,把学习当成了目标。
我曾经也一度把每年看多少本书,减多少斤肉当作目标,可是慢慢发现这种目标设立的方式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同样是看一本书,别人看一本理论名著和我看一本睡前读物那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同样是减10斤肉,从200斤减到190斤和从100斤减到90斤也不是一个概念。所以真正有价值的衡量标准,应该是看我们输出了多少东西。
通过这阶段的持续写作,让我觉得其实输出就是一个“掏空”自己的过程,当你发现自己体内已经没有东西的时候,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匮乏,进而像新生儿一样嗷嗷待哺,为了保持输出的稳定性,必须强迫自己进行输入,然后再输出。在如此往复的过程中,会让你的输入更有方向,也会让输出更有质量。
最近经常问自己的问题就是“你会什么?”“你能做什么?”“拿什么来证明?”
在当今这个社会想让别人了解自己,靠嘴去说显然行不通,你并不能把自己三言两语说清楚,别人也没有那个时间去听你历数家珍。所以首先要拿出自己的“产品”,不管这个“产品”是什么,它都是你的代表,是你行走世界的根本。
真正竞争的时候,必然是“who can who up ”,这个时候不管你怎么哭诉自己多么努力的学习,多么努力的成长,恐怕都不及拿出自己“产品”更有说服力。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结果不重要,享受过程就好”。可惜世界就是这么残忍,在别人眼里,结果才重要,过程留给自己就好。
所以不要再谈成长了,输出才是王道。
专注于个人成长与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