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情中没有自我意识的人永远都只能依靠别人而活,在爱情中一味卑微的奉承和忍让顺从,是不会换来平等、爱和尊重只能事得其反。 在爱情中要有主见,不犯糊涂,不被荷尔蒙冲昏了头脑,克制理智不过线,理性的对待感情。
认识的角度,自我意识是主体,是对客体给我们的杂多表象进行整理、归纳、记忆、储存、再现、重组等等的能力,过去、现在、于对未来的展望期待,都影响甚至构成着当下的这一个“我”,也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这个“我”就叫做此在,而正是人在存在的过程中不断地收到外部世界的影响,自我意识的本质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海德格尔说,此在的本质在于他存在(存在当做动词理解,只要没有死亡,就是一个持存状态)。这是主客体的角度。
意识是我们日常行为的指挥者,只有通过意识许可的行为才能在日常行为中显现出来,所以相对潜意识来说,意识是理智的,而潜意识就比较遵循快乐原则,相对来说是不理智的,所以很多遵从潜意识的行为带有强烈的随意性,自我中心倾向等,前意识很简单却很重要,它相当于一个缓冲区隔在中间,在警急关头,有些行为到了前意识的时候可以直接显现出来而不用意识的许可,对自我保护很有用。
可以说关系不大。简单的说,自我意识是建立在意识之上的建筑,而意识又是认知的积累,而认知又是一系列反射活动所构成的,这些反射对应着神经链路,这些链路在运行时,其递质会影响到周围其他的神经链路,在这种影响下产生的结果会具有叠加效果,从因果论来看,有果必有因,这种因又是无形的,于是大脑自动脑补抽象出了一个词汇叫情感的因,并根据结果细分出了多个子类。
如果抛开并搁置所有的客观事物对我的影响,必定有个最纯粹最本质的自我意识。你可以试试闭上眼,什么都不要想,搁置意识活动,搁置意识对象,这时候就可以还原到纯粹意识。这时候并不是没有意识活动和对象,我个人觉得这时候的对象除了意识自己外,还有时间。所以,最原始的意识,是由过去的经验片段组成的一系列的时间流。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其经历自我批判到自我否定再到自我升华至绝对理性的思想历程,把“自我意识”革掉是通往绝对理性的必经之路,如果对照中国的哲学体系,比如说老子的体系,就是破除“道、名”这两样客体,最后是“无我”,所以说先有“自我意识”是第一步,第二步则是要解决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