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影响多数人一生的主要因素,世界观必须建立在由内到外的认知基础上。一个人若是对自己和周围人群以及这个社会没有深入本质的认识,而仅仅是迷迷糊糊的活着,那么人生轨迹就是碰运气了,而对于多数人来说,永远是28定律,运气好的只有20%的人,80%都是运气不好,自认为是倒霉的人,也就混混日子凑合着过了。就像很多小女孩谈恋爱嫁人,太年轻心里根本没谱,搞不清适合自己的是什么样的人,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旁人,就这么嫁了,至于以后好不好,那么就是碰运气了。做什么工作从事什么行业也是如此。所以,这社会上有少数人把握住28定律,成了人们认为的成功者,多数人在底层生活,忙忙碌碌也不知为何过了一生。如果自己不满意想改变,无论改嫁还是改行,成本都是非常高的,因为回头重走的代价很高。还是经历造就了我们的三观吧。
也许是个人欲望吧,渴望安逸,因此三观偏向轻松、与世无争;渴望金钱,因此三观更重利益;渴望感情,因此可能三观倾向于家庭。仅仅作为举例,因为欲望并不是决定三观的唯一因素。这四个要素对于三观的形成是互有联系、缺一不可的。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会对'个人经历'、”他人经验“、“个人欲望”的加工。当然,思维发展不良,这种加工就会比较粗糙,,假如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差,就可能会奉行“拿来主义”,社会上、网络上流行什么三观,直接不经加工就变成了自己的三观。或者是经过了部分粗加工,但由于另外两点,“个人经历”与所得的“他人经验”的限制,导致了这种加工质量并不好。
我个人理解价值观就是有自己的一套做人或者做事的原则,故我认为这些对待人与事的态度就是价值观,比如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争辩的就是每家的做人或者做事的标准,比如法家的人认为只有用重刑才能让人不做坏事,故法家的人看似都不同情达理不近人情,儒家的正好相反,它们主张用道德来抨击那些做坏事的人,不必动刑,周围有很多人都随波逐流,在我看来这些人的做事还没有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一种价值观嗨未形成的体现,这是我个人看法。
人生观,我相信人心本善。经过与更多的朋友真实交流想法之后,其实人性本恶的苗头就开始萌发,可我依然相信,人从出生起,是一张白纸,后来因为社会环境、家庭的影响,而逐渐改变。所以,我愿意跟我身边的人去接触。我愿意相信他们最善良的一面,与人诚心相处,而我收获到的,便是他们对我的真诚。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与事、自然能体会出人生观的意义。完全是生活还有家庭给自己的影响造成的了。
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是随着你的年龄,思想和阅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高中是形成和高速发展的时候,但是不一定是你人生观开始成熟或者趋于圆满的时候,你开始学习利用自己的知识解释自己的情况并且思考,开始觉得初中的幼稚,这都说明你在不断的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又本我,自我,和超我,人生的追求完美永远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你的三观也会随着完善和成熟。
个人经历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还有世界观,这里的经历,指的是人生中的事件。也许你去过西藏,看过神圣的雪山;也许你曾骑行跨过大半个中国;可能你生于村庄,对农活了如指掌;可能你长于城市,从耳濡目染,看得到现代与繁华......等等,这些事件,就像武侠小说里面的主人公的奇遇,奠定了认识世界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