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章国明的《边缘人》伊始到邱礼涛的《黑白道》,卧底电影似乎陷定在了一个框架——卧底都有悲惨的结局。但是卧底在执行任务的其间,究竟其内心是怎样变化的,或是经历了怎么样一个思想斗争,在此许多电影都没有直接反映出来,从国内最早的卧底电影《五更寒》到《英雄虎胆》再到《智取威虎山》,那样的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则只讲究智谋和胆略,没有更深层次的刻画,在观之如今的卧底电影都已成熟,《龙虎风云》是其中的一个过渡,或是一个“开山怪”,因为这样的卧底形象塑造的更为鲜明些,也易于被观众接受些。
林岭东和老吴一样,对“情义”都很看重些,如果老吴心内的卧底哲学是“有些事由不得自己,该做的还是要去做”的话,那么林岭东的则是“出卖朋友的事情,我宁愿不做”。两人的卧底电影当中灯光和色调都很冷峻,但老吴的电影中处处透着浪漫,林岭东电影则处处彰显温馨。譬如电影中最后的警察追逐场面,配乐则是快板的圣诞歌,本来前段非常压抑,到了这段,则让人变得轻松起来,两人也擅长在电影中添加一些幽默台词和桥段,譬如老吴的“玩命不是玩鸟”,和老林的“互泼食物吸引美女注意”都是很微小的场景,所谓的外细内巨为电影增色不少。
纵观卧底电影中的主角“卧底”,结局只有两个,要么就以“死”解脱,要么就逃出生天,他是一个被大众忽视的“弱势”群体,他的悲哀无人知晓,他的痛楚人罕明了。就像《杀手之王》中那句台词:“警察中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同样卧底中也有好人与坏人之分,像《知法犯法》中的吴彦祖最后则干上了违法的买卖,警察也有出卖同僚的,什么是黑?什么是白?就像《黑白战场》中说的那样——黑和白中间有大片的灰色地带,“黑”与“白”或许只有一层窗户纸那么薄,稍不留神一捅就破。卧底中也有和匪徒惺惺相惜的,那是种人性与情义的抗争,谁人能做到在挣扎选择的同时还能坚固自己的立场?这是一个十分高深的命题,所以《龙虎风云》的结尾,周润发和李修贤说的那句话:“你打死我好了,趁现在还有时间,你想打死我就赶快,这是我欠你的”则是在对立之立场之上将感情升华,但是他还是保留了警匪片的底线,就是黑白正邪还是分明的,真正未了的,则是友情上这笔永远还不完的人情债。
《龙虎风云》在香港卧底电影中可算得上是上乘的一部,不仅仅因为它对“卧底”这一概念重新定义,而且将卧底这一形象塑造的有血有肉,甚至可以说将匪徒也塑造的有情有义,让这种“黑白正邪”的对立感不再那么极端,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
当年麦嘉还是颇有眼光的,其一手扶植的林岭东没有令其失望,在新艺城开拍了一系列以后者为主的“风云”电影皆叫好叫座,令麦嘉喜笑颜开,但当时殊不知林岭东日后亦会成为后期香港电影一块厚重的基石,更没料到“风云”系列亦会经久不衰,90年代林赴好莱坞深造了一段时间,97年回港拍摄的《高度戒备》也没有达到《龙虎风云》这样的高峰,《龙虎风云》高居庙堂的地位,实在令如今的警匪电影制作人之汗颜。
《龙虎风云》帮助了周润发在1988年的香港金像奖上拿到了“影帝”的奖杯,其它提名的还有周的另外两部片子《秋天的童话》和《监狱风云》,我认为周润发在这三部片子里演技都很出彩,为何提名《龙虎》想必是“卧底”这一角色很难诠释的缘故。但是今日看来,周润发饰演的卧底形象没有后期老吴的《辣手神探》还有老刘《无间道》中梁朝伟的那么深邃,甚至说刻画的“痛不欲生”,前半段,发哥只要给出一贯拿手的“惊魂未定”之表情,后半段则拿出“英雄本色”中的“大义凛然”之表演,整部电影就算做足功课了,其实《龙虎风云》是胜在剧本的,这部电影,也是为发哥量身订做的,所以,发哥诠释起来自然有自己的STYLE,单看影片不作比较的话,可以说毫无破绽,发哥在本片中也算很好的发挥了演技。
这部电影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也是层次分明的,这也是林岭东的卧底电影不同于其它卧底电影之处。犹记得看过的一部美国战争电影中,有个主角心内的旁白说到——如果不是战争,或许我亲手杀死的敌人会不会也和我有相同的嗜好,喜欢喝威士忌,喜欢看电影,喜欢橄榄球呢?
这样的可能性在《龙虎风云》之中变成了现实,警察和匪徒有共同的话题,在卧底时光里,成为莫逆之交,尽管他们是水火不容的,但是这样的敌对关系暂时弱化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则是警察英勇之下的另一面,与匪徒残忍彪悍下的另一面,如果说前两个是构成警匪片最必要的因素的话,那么底下埋藏的不为人知的东西将其深刻的挖掘出来就变成了它魅力的所在,也是许多观众幻想美国大兵那番话后最直接的感同身受。
所以我认定林岭东是赤诚的,他刻意淡化了一种意识形态,将“好人之中的坏人”,“坏人之中的好人”的这种同病相怜的“黄金价码”提上案来,并将两个一兵一贼从怀疑到坦诚的过程完整的刻画出来,这是一种光明的象征,我觉得,这种情义并不亚于《英雄本色》,也没有《边缘人》那样残忍的昏暗,都怪我,在看着看着的时候,几乎忘了李修贤也是匪徒,我甚至偏袒的将分值丢给了发哥和李修贤两个人平分,相反的,我对发哥在片中的爱情都不是那么痛彻心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