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觉得老男人都是成熟的,后来发现,原来老并不等于成熟,有很多人活了大半辈子也没活明白,无法扛起生活和家庭的责任。《像男人一样思考》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由男孩成长为男人的故事。
在此篇文章中被我忽略掉的“做梦男”。。
在我的印象中,美国人特别喜欢探讨两性话题,从早期的《欲望都市》到后来的《其实你不懂他的心》,以及那本著名的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无不把焦点聚集在男人与女人这对矛盾体上且都在市场上取得大丰收。《像男人一样思考》也是这样一部轻松的喜剧片,只是这次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上讲的都是女人的心机,可最后发现实际上讲的是男人的成长。
花花公子,恩。。。我觉得他不够帅。
篮球场,代表着充满活力的青少年,有这么几个依然长不大的“小男人”经常集会在这里,这里有离不开妈妈的“奶嘴男”,有坚持爱情长跑的“恐婚男”,有永远留情的“花花公子”和打肿脸充胖子的“离婚男”。篮球场见证了他们每一个人的成长,也见证了他们从男孩向男人的转变。男人和女人都是矛盾的,男人厌烦女人的唠叨却离不开女人的柔软,而女人们也希望男人极富浪漫又踏实务实。当两个矛盾体每天在一起的时候,战役就打响了。
离婚男,负责所有的搞笑部
一本畅销书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相互僵持的局面,离婚男终于放下面子回到爱人身边,奶嘴男也终于站出来对妈妈say no,花花公子明确了心中真爱,恐婚男终于单膝跪在未婚妻面前……一个圆满的结局是大家都想看到的,可是当你的另一半也有这样的问题时,面对这样的结局,你是喜是忧?套用一句文青的话,左手是圆满,右手是现实,在现实中,你的他会这样改变吗?会愿意从男孩的世界中走出,成为男人勇于承担起责任吗?
中国为什么拍不出国外那么好的电影?我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就我看来,我作为一个学生,就从表面来谈谈吧,第一点、中国电影剧情不好,可能中国没有好的编剧,也可能编剧被市场绑架,被制片方绑架,当前社会流行哪些,他就只敢往这方面靠拢,他不敢探索新的元素。所以当前中国电影很多都是在吃老本,很多经典被翻拍却越拍越烂。第二点就是制片方只是把电影拍摄当作赚钱的手段,中国的制片方又太性急,投进去的钱急于回本,导致一两个月拍出一部片的情形不在少数。所以才会那么多的穿帮镜头,那么多的雷人剧情和雷人服饰。不过也没办法,现在的中国在高速发展,人人向钱看,人人都是那么浮躁,有谁去思考敬业,诚信这些品质呢?第三点当前中国导演选演员都是选明星,而中国的明星们却很少是靠演技红起来的,真正的演技派屈指可数。明星高片酬也一大问题,另外导演和演员拉帮结伙也是个问题,比如高希希拍完新三国,然后拍楚汉传奇几乎是原班人马。可见人情这个东西在中国各行各业很普遍,导致认真做本职工作得不到机会,人情做得好的人又占着茅坑不拉屎。随便写写,你也随遍看看,就这样的情况,就不要提让那些导演拍些有深度,有人性思考,关于人生哲学死亡之类电影了
性格各异的四名男人遇到经历颇多的四名女人,经过一番各自感情斗法之后,男人和男人聚到一起研究女人,女人和女人聚到一起研究男人。首先,女人们得到一本感情秘籍《像女人一样行动,像男人一样思考》,根据其中章节教程,女人们终于控制局面把握主动权,男人们溃不成军痛苦不堪。而当男人
们也发现了秘籍,苦读过后,重新施展开来游刃有余。悲催的是,女人们最终发现了男人们的伎俩,男人们不得不扪心自问冥思苦想自己所求为何,从而流露真情感动真爱博得美女。
影片真的是为小说《像女人一样行动,像男人一样思考》在做广告,也真的是在传授各种感情谜题,除了教导女人如何了解男人以外,还有针对花心男人的“90天法则”,让依赖母亲严重的男人自立,女强人型的感情指导等等各类日常中喜闻乐见的感情话题。片中还参杂着大量插科打诨的各式幽默来寓教于乐,有悲欢有感动还有性情小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