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这一整年里,国产电影可谓是毁誉参半,伴随着万达、阿里进驻,业界江湖重新洗牌,无论是经典还是新晋,各种类型片,反类型片纷纷粉墨登场,好不热闹,在我看来,如今影视业普遍存在的原创乏力的问题,会导致未来一段时间,世界范围内的电影业都会以IP作为战场厮杀,像国内这种半生不熟的市场紧跟时代潮流,大搞IP争夺战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这种大背景下,无论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里面,有多少“神探夏洛克”“东野圭吾”的影子,我都会给他一个赞,从《唐人街》能看得出,他是希望自己的才华和想法可以极致的传递给观众的,而不是像所谓的国产喜剧片那样,空有一个外壳,那种抖了包袱却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的电影,这一年,我们看到了太多。
如果陈思诚的野心不止于这一部《唐人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几年,国产推理戏的新模式也许就会就此开启,敬请期待。
它的确是一部喜剧电影。虽然它的喜剧味道就像刚端上来的烤鱼一般入味不是很快,但随着剧情推入,你会发现,自己以及身边的人会时不时地被逗乐。
它的喜剧元素不像有些电影那样靠恶搞来生硬地制造笑料,也不像有些电影那样用恶俗来戳人奇怪的笑点。它还是用人物的个性冲突、肢体语言来制造浅层笑料,又用恰到好处的事件矛盾与巧合来制造高一层的笑点。
如果说王宝强的雷人造型以及别扭的南洋腔调无法带给你笑意,肖央、陈赫以及小沈阳“劫匪三人组”的肢体语言也无法戳中你的笑点,那不时发生的事件矛盾与巧合所营造的那种尴尬、窘迫以及误打误撞的冲突,大概能逗乐你。
譬如警察、劫匪、侦探三组彼此冲突的人马齐聚美女屋内那场戏,就很有经典喜剧的味道。譬如警察、劫匪、侦探在医院走廊狭路相逢那一段,镜头涵盖着逃离者、抓捕者以及拔枪火拼者,这一段慢镜头配合优雅的音乐呈现出来的,竟有点盖·里奇的味道。当然,这些喜剧元素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你可以笑,也可以不笑,不靠人品靠笑品。况且,这部电影在表现这些喜剧元素方面,的确也存在瑕疵:比如节奏拖沓,导致笑点不够密集,喜得不够流畅;比如表演方面略显夸张,王宝强和肖央无论造型还是语言,会让不少人难以欢喜,容易出戏。
当陈思诚拿出《北京爱情故事》这部片子时,人们都能看到他对于电影的特有想法和追求,但很遗憾的是,这部片子在很多方面都用力过猛,仿佛就像一个刚刚成年的孩子,对于成人的世界有着太多迫切的需求,在如何向别人讲述自己这个问题上显得过于急躁,有些才气是需要沉淀下来,酿些时候才会有味道。如今他再次出手,在2015年这个神奇一年的结尾,祭出了一部看起来像喜剧,却推理风格十足的《唐人街探案》,打算凭此佳品,扭转颓势。是的,看完点映之后,我选择给这部电影非常正面的评价,就是按喜剧片来算,我认为它的水准也应该是在《泰囧》之上的,更何况它的出现意义,要远远超出目前的国产喜剧之列。
王宝强说,之所以不去接演徐峥的《港囧》,是因为先应下了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我想任是何人当时都会觉得很遗憾,因为《港囧》失去了一个顶梁柱,前景堪忧,而对于《唐人街》,则更多地是为王宝强忧心,是否就此要毁掉“票房保证”这一金字招牌,而从最后成片效果看,且不说《港囧》如何,但就《唐人街探案》来说,不得不说宝强兄弟仍然独具慧眼,作为演员中的选片水准,明显要比尼古拉斯凯奇高一头。
尽管陈思诚以王宝强为主力,汇聚了一帮在国内业界不上不下的陈赫、肖央之流来为自己电影的喜剧元素增光添彩,但实际上,《唐人街》依然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本格推理剧,它的整个案件丝丝入扣,在一开始就给观众设下谜团的同时,也不忘注重整体推理的逻辑性,既有欧美推理的悬疑感,又具备日本推理的社会性(最后一个女孩的镜头,真的惊到我了,有《白夜行》之流的既视感),在拍摄手法上又借鉴了时下大热的“记忆宫殿”,最后还在整个故事的伦理性上加以窥探和思考,所以这部电影本质上只是披了一层喜剧外衣的推理正戏,在这里你很少能够看到为了抖包袱而设计的笑料,更多的是靠控制主线故事的节奏来发挥演员本身的表演技能,当然王宝强的天赋自是起了大作用,电影院里时不时传来的笑声更像是给这部戏阴暗的内里一丝光明,缓和整体的气氛,是基于商业电影的主流规则,也是针对国内观众弱小的承受力的一种妥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