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不论遇到了何种困难,陈寿亭肯定会从容解决,而且每次解决的方式都那么的出其不意;不论何时何地,任何人的谈话和做事都离不开陈寿亭着一个人;就连国民党的军长平时也不处理军务,整天六哥长六哥短的。就连商界大亨苗翰东、林老爷子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不否认这部片子不错,但导演把他这个人表现得太完美了,不符合现实情况。我这是看了第十一遍才得出的结论。
还有一点:《大染坊》里,赵东初、林祥荣、卢家驹还有那个土匪律师訾文海的儿子訾有德,他们都是同学,大家想过没有,两个济南人、一个淄博人、一个上海人,上哪儿来的同学?
我一向认为陈寿亭确实该放藤井一马,林家、孙明祖都和他拼得你死我活过,他都留下了余地,最后化敌为友,而藤井从来没有做过对不起陈寿亭的事,在他建厂初期还卖给他一些低价机器,给过他一些帮助。在那次那船布卖不掉求陈寿亭买下时甚至连西红丸要运军粮这样的重大机密也告诉了陈寿亭。九一八后,藤井虽然牛气起来了,可也没有仗势欺人,
要收购大华时开出的价格7万,后来加到8万也算公道。我没看后面几集前觉得陈寿亭对其他人都挺宽容,唯独那么整藤井有点过份。最后的结果让我松了口气
《大染坊〉早听说好评如潮。俺花了一个星期下载下来看了一遍,舍不得删,第一次对连续剧有了看第二遍的念头。
感触有三:首先、此片好无拖沓,没有半句废话,句句都是话中有话。陈寿亭,你看他无论是在周庄炒他的第一个师傅,还是在青岛与元亨的风波,还是和日本人藤井接触的软软硬硬,把一个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家,一个有作为的工业家刻画的入木三分,写的真实却不拖沓!
其次,陈寿亭的成功原因有三:1、个人的聪明才智,就不比举例了;2、周围有一批忠心可用之人,在剧里,档次高的是那几个海龟--家驹、赵东初,档次低的有那个东标,陈寿亭说最佩服家驹他爹的那段言语,分析真是到位,大家有空可以看看。卢家驹本人好像是个花少爷,但如陈六子所说,此人最大的长处就是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而这句话对我们现代人何不是仍然有用呢/多少人了解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3、别看陈寿亭是要饭的出身,但他的靠山可不小,最初是卢家驹的老爹----清末遗老;再就是山东大资本家----苗翰东,到后来在国民政府多个了军长妹夫帮他,可谓朝中也有人了。
有如此背景的陈寿亭,其实已不是他要饭的出身所能掩盖了,就算他生意做不了很大,有这些后台,他的日子能难过吗?更何况他天赋不错,从小就机灵,加上一群当时的海龟和忠心根根之人跟着他,一个民族工业家就这样起来了!!可惜,遇到了九一八,狗日的小日本。
再次,做人要厚道,得绕人处且绕人。就是上海的林祥荣到后来,也不得不厚道起来,加上林老爷子的眼光,及时退出商界,才保住一份家产!陈寿亭把青岛的孙明祖逼到后来就不逼了,留给他一方,也为自己后来在青岛的倾销战略埋下伏笔;就是对日本人藤井,最后小六子也往开一面,得绕人处,以德报怨,也是我们做人值得学习的啊!
补充2点:一、<大染坊》单就剧情,简直就是一个并购兼并的原始教科书,从开始的投资实业,写的很真实。做投资工作的朋友,个人觉得可以做为中国上世纪初的写实教科书。 二、3天就看完了24集,第一遍委实有点仓促,里面有的台词也没能记下,或记得也忘记了。但有2句还记得,与大家分享:“慈不带兵、义不养财” 、“盛世的古董、乱世的黄金”,第一句可能要辩证一点,大方和胡乱消费要分开,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