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研究是不需要什么实验室的, 但是,它是这样操作的,首先每天选定一段时间,要每天投入固定的时间,坚持不懈,而不是出去泡妞,泡吧等灵感。好的,这段时间怎么用?一般是三个用法:看书/论文,解决问题,写论文。 数学科研是非常磨人的过程:
1:今天我来了一个灵感,哦草,感觉好好哦!赶紧查查了相关的东西,然后试试看这个方法,唱着歌,听着音乐... 然后发现走不通。
2: 换了方法b,又失败了,以此类推,这次好一点,可以解决原来问题的“部分情况“,事实上数学研究中只解决”部分情况“是不奇怪的。
3: 经过尝试过n次后,直到某一天,你发现有一个方法x好像可以解决剩下来的所有问题。 但是,里面有一个技术细节,你无法断定这个技术细节是不是正确的,联系导师谈了一谈,他也不确信,然后你打开mathoverflow,把这个技术问题包装一下发上去,等了好几天,没得到好的解答。然后,你咬咬牙,开始找专门的书籍去学习/研究这个细节。一个月后,你终于有点眉目了,你老板找到你,问你怎么还没写论文,你说还在做那个技术细节;你导师说:赶紧把能做的做出来,要不要毕业了?你权衡一下,告诉自己下次论文再把这个写上去。赶紧开始写论文,然后地狱开始了:
4:开始写论文,你恨自己英语不够好,这里要用the吗?这句话读起来不好,怎么改?这个introduction好难写,这个preliminary好难写,证明好难写,这样写,别人能看懂吗?好烦,宁去做新问题也不想写论文了!!
5:妈蛋,为什么我觉得我引用的那个结果不正确,见鬼了,赶紧去验证原证明!
做数学的时候想什么?当然是想数学了。
“你哭着对我说,广告里都是骗人的”,真正的科研活动当然不是举着试管看来看去。不过,科学研究的领域广阔无边,每一个方向、每一个课题组的日常都可能千差万别。这里,我尝试将这些具体的科研活动作一个抽象化、一般化的描述。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包含“发现问题——背景调查——设计方案——执行方案——分析结果——发布结果”的基本思维过程。科研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其实就是这个思维过程的具体化。然而对于处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科研工作者,其工作的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在发现问题和背景调查阶段,科研工作者需要寻找一个当前尚未被解决的问题。作为科研活动主力的研究生和博士后,可能自身不需要提出问题:问题直接由项目负责人(PI,俗称老板)分配。而当成长到更高级的阶段,比如 PI 和部分优秀的博士后,则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思考新的研究问题。
做实验的时候
大师兄:师弟抓紧搞啊,一天光液氦钱就得干掉两千
我:好的师兄!……卧槽真空咋降不下去!卧槽点焊又开了!卧槽怎么找不到信号!卧槽我这测得都是些什么鬼!卧槽一天又结束了…
晚饭时间我在想:我是猪
做理论的时候
老板:抓紧时间搞啊,怎么服务器上又有空点啊,一天500机时费啊
我:好的老板!……特么代理怎么又挂了!特么怎么作业老掉!特么这个包是哪个傻叉写的手册不全注释没有!特么算出来的结果跟想象的差到姥姥家去了!特么…怎么又该吃饭了…
晚饭时间照例思考:我可真是猪啊
想这高铁票和昨天消费的餐费找个什么理由报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