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用“看懂没看懂”来评价,通常是个没礼貌的说法,对于一部电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所谓影评,是他人的看法,可能有参考也可能没有。好的影评,往往是提醒了自己所没有注意到的角度、另外的看法,加深了对一部电影的理解。
看一部电影的意义,目的不是要懂得电影,而是透过对电影的剖析,去懂得人生,或者是,也没这么复杂,所谓意义,就是纯娱乐、造梦。
去看了《后会无期》后,不着急写影评,一来是时间问题,二来是,我从来不急于写,沉淀上几天,再感受一下。人刚从影院里出来的时候,固然有些冲动,但那种“瞬间感受”,有时候,作不得准。
在当时,我看完电影后,打分是“还行”。
现在,却会偏向“推荐”一点,不过不会重打,因为的确并没到“推荐”那个级别。
一个导演,初做导演,往往有非常明显的生硬痕迹。赵薇导演《致青春》,基努里维斯导演《太极侠》都是这样,韩寒初导《后会无期》,也是如此。
因为初导,把握不准观众,也把握不好表达的分寸和艺术,所以着急,恨不得把吃的全端出来招待观众。
不过,就初导来说,这个成绩,也算不错了。我指的不是票房,是我对这部片子的看法。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看完电影走出影院,觉得眼前的城市有点陌生,我明白,肯定是有点触动。
之后的几天里,我回想最深的感觉是什么。
一个词,“苍凉”。
各种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过后,就是苍凉。如果我的人生,没有走到某个阶段,我也不懂什么叫苍凉。
你可以看着东极岛出现了想像中的繁华、无数个东极岛,不断有新生的人类、新生的城市,然而那个底子,透着苍凉。
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宴宾客,眼见它楼塌了。
荒诞?没关系。路还长。
人生本来不过如此。
这就像是从茫茫海中一粟的东极岛出发,穿越掩映在青翠树木中的迢迢公路,一路往西,然后是茫茫戈壁,漫漫黄沙。
最后的东极岛,说它是YY也罢,真实发生的故事也罢,反正,它不再是最初的岛屿——确切地说,它不是你的最初的岛屿。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对不对?
歌当然是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我原本是冲着歌去看的电影,去之前我就说过,即使只是为了《平凡之路》,也值了。
不过,终究,还是收获了比歌多一些的东西。
拨开段子,拨开各种所谓的金句,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直指本心的。这个想看,不是预期,而是透过电影懂得的。
很多人都关心段子,配了剧照的段子漫天飞舞,我恰恰认为段子不是亮点。台词也不是,那些听上去很别扭的文艺腔,如果是王家卫的电影,倒没有违和感,毕竟,大众都已经接受了王导的调调,但是韩寒,初出茅庐,显然的,还达不到这种认可。
我觉得电影的主线还好。做为公路片,是合格的。
丢一个人,不算问题,胡生丢就丢了吧,一部片子,不见得要对每个人物的命运都交代清楚。有始有终,不过是人心中的一点希望,现实的人生中,有人突然间出现了,突然间消失了,我们自己也是,往往突然出现于一个人的生命又突然消失,难道对每个人都有交代?好好告别,是小孩子的事,放学了,挥挥手,第二天上学,继续见面。毕业了以后呢?各分西东。多年以后,同学会上,大家各叙寒喧,有些人,再没出现,不是联系不上,而是再无机会。再过多年以后,哪还会有同学会这回事?人,见一面少一面,饭,吃一顿少一顿。
人,总要到达那样的阶段。现在不经历,不过是因为,时间没到。在电影里看多了人生,如果还不懂,非要到自己亲身经历,这就让人无话可说。
不过,那也是一种自由。
我认为拍的最好的戏,是片场那段。各种喜与悲,戏与人生,混杂一起。画面有美好有残酷,分不清真与假,陈乔恩在这场戏里很美,小情愫,看似豁达,内含惆怅。她爱他,他爱另一个人,这样错综的情感,太熟悉的戏码。
在同一个时空里凝聚了历史和现实,虚拟和真实,那些场景,引发人百感交集,心中,同时浮起手撕鬼子的笑料,也会被枪声,惊醒心中深藏的惊悸,王佳芝被枪决前的暗夜浓黑,《京华烟云》里木兰的女儿倒在血泊中,瞬间凋谢的青春,无人祭奠,眼前,照样是纸醉金迷,挥霍青春的人们,仿佛衰老不会来临。
周沫,在大城市里挣扎着的社会底层小人物,坦然地接受现实,但不放弃努力,在她心中,怀有对明天的美好向往。她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么,但不虚荣地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那样的青春、美好、坦然和落落大方,陈乔恩诠释得很好。就算有一天,终究被岁月碾碎,曾经有过那样的青春,也够了。就算他不爱她,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人,也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