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占星家为认星方便,人们按空中恒星的自然分布划成的若干区域,大小不一,每个区域叫做一个星座。用线条连接同一星座内的亮星,形成各种图形,根据其形状,分别以近似的动物、器物。人类肉眼可见的恒星有近六千颗,每颗均可归入唯一一个星座,每一个星座可以由其中亮星的构成的形状辨认出来。
基本上,将恒星组成星座是一个随意的过程,在不同的文明中有由不同恒星所组成的不同星座──虽然部分由较显眼的星所组成的星座,在不同文明中大致相同,如猎户座及天蝎座。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用精确的边界把天空分为八十八个正式的星座,使天空每一颗恒星都属于某一特定星座。这些正式的星座大多都根据中世纪传下来的古希腊传统星座为基础。星座在天文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占星术也假借黄道十二星座的形象,但占星术被普遍视为没有使用真正科学方法的伪科学。
西方星座起源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据说,所谓的黄道12星座等总共有20个以上的星座名称,在约5000年以前美索不达米亚就已诞生。此后,古代巴比伦人继续将天空分为许多区域,提出新的星座。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已提出30个星座。古希腊天文学家对巴比伦的星座进行了补充和发展,编制出了古希腊星座表。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综合了当时的天文成就,编制了48个星座。并用假象的线条将星座内的主要亮星连起来,把它们想象成动物或人物的形象,结合神话故事给它们起出适当的名字,这就是星座名称的由来。希腊神话故事中的48个星座大都居于北方天空和赤道南北。
为了便于研究,人们把星空分成若干个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中国很早就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
对公众来说,常常误解了星座的含义,混淆了天文学和占星术。天文学把星座作为坐标,而占星术则依然坚持黄道十二宫(数学平均之后的星宫,而不是天文意义上的实际星座)、行星等天体因素对于人的命运的影响。公众概念中通常等同于“占星”的“星座”,应该称之为“黄道十二宫”,即以春分点为起始,将黄道平均分成12份。在17世纪之前,天文学和占星术很难分开,大多数学者都是身兼二职,东西方皆是如此,这没什么好忌讳的。
星座的划分,起源于大约5000年前,古巴比伦形成黄道星座的划分,同时也诞生了占星术。古希腊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星座体系,48星座的形成通常认为是柏拉图的弟子欧多克索斯(Eudoxus)的功绩,他集成了巴比伦、埃及和希腊的贡献。这些最终汇总在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即至大论)中,所以又被称为托勒密48星座(除南极附近看不到)。托勒密在描述天体/恒星时,通常既适用坐标,又使用在星座形象中的位置来记述(比如猎户腰带上云云)。
地理大发现时代,随着欧洲人向南方探险,开始记录南天的恒星,并划分了新的星座,这就不细说了。这时的星座还只是恒星组合,并没有形成严密的界限,有的重复有的遗漏(空白区域),为了填补空白又划分了一些星座。严格来说星座可以随意划分,只要大家愿意承认和使用,所以一度达到近百个星座,很混乱。
找到某个特定的天体,相当于在地面前往某个地点,大致2个思路:
1 给你经度和纬度,自己找。因为天球的位置是周期变动的,所以数字不能直接用,要换算。现在科技发达了有GPS了可以跟着它走。星特朗有一种导星仪,和GPS差不多,现在变成了手机软件。
这个做法完全不依照地面参考物,有点像航海。
2 告诉你这个地方在某区,某街,某路口,某小区,某建筑某门某层
一般是先规划到某区,然后沿着某街到某车站,找某路口,然后像当地人问路,他告诉你往前走第三个楼右转走100米就是。
这种就是依照地标的。
到某路口为止,都是依赖星座定位的,相当于找到某个星座的第个星。
问路部分都是相对方位,下方第几个星左边就是目标。这叫跳星法。
我国的命名是按照中国星图,西方一个星座在中国星图上其实可能被几个不同的中国星座分割,实际使用时还是用西方星座,中国名只用在具体恒星名称的标注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