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份的时候,《等风来》片方邀请宣传方的同事过去看第一版粗剪,看完之后觉得效果还是比较让人捉急的:硬伤太多,缺素材,肯定补不好了。公映日一推再推,最近还是被迫去看了公映版,果然和第一版粗剪没有太大区别。邀请宣传方第一批看片,滕导的意图很好,他想多听听年轻人的意见,毕竟是针对年轻人的小清新电影。那天看完之后大家轮流发言,不痛不痒的。然后到我这,大射手不吐不快的毛病又范了,我是这么说的:程天爽踢倒王灿和椅子,两人发生争执、吐露心扉的这场戏是两个主要人物第一次正面冲突。我是掐着表看的电影,这场戏发生在一个小时后一点,有点太晚了。
这种情况再次显现了探讨电影要分类型,而不是粗暴的分为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好处。我之前说过电影有很多属性,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属性是艺术性和娱乐性。《泰囧》和《北京遇上西雅图》在艺术性上一文不值,在娱乐性上也要仁者见仁,但就喜剧类型和爱情类型来说电影语言和技巧的纯熟运用是教科书一级的,所以我很喜欢。但《无人区》在技巧上就很糟糕(当然《无人区》有一个十分完美高级的开头,可媲美姜戈),《等风来》也是,一个很好的题材类型弄成这个样子,原因就是最基本的技术不过关。
不说电影好不好,这个问题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看到某高赞答主的低评价,颇不以为然,之所以评价较低是因为答主一开始限定了一个词“救赎”,互相救赎,所以才有了答主文中认为的,前面铺垫太长,以致后面“支离破碎”,仓促结尾。导演的想法是啥我不知道,但我想某答主和导演对于这个电影观看的切入点一定不同,所以才有评价之后导演嗯嗯啊啊却不置可否的情景。
我有一点不明白,为啥要救赎呢?就是陌生人旅途相遇,一个拧巴女孩遇到个混不吝的男孩瞎忙活一场而已,这不是爱情片,所以后面以风铃结尾而不是女主角傍上富二代从此过上了起飞的日子。这就是一部旅途偶遇,回头各有感悟,然后该干嘛还干嘛的人生片段。人生,打碗讨饭是一生,杀伐决断是一生,婆婆妈妈还是一生,哪个对?哪个错?对错都只在人心里,在人嘴里,怎么折腾,它都是一生,要个鸡毛救赎啊?合着不符合您价值观的人生就必须救赎?
2013年十二月二十九号,我一个人捏着电影票,寒风瑟瑟中去电影院看了《等风来》,生平第一次一个人看电影。
我是看了,那个宣传片才过来看的。宣传片,从摄像技术角度来说的话,堪比小学生,但是,里面的每一句话,我都听的心碎!!最无法忘记的就是那个男人,在桥上哭着对人流喊那一句“北京,我爱你,你他妈爱我吗?”
真的好想眼泪狂奔啊,虽说男人有泪不轻弹。但是情到深处也不由自己啊。这个社会,诸如北上广,无论是帝都还是魔都,谁他妈想去啊,谁不想在自己家乡,说着家乡话 ,吃着家乡饭,陪着爸妈啊?? 谁他妈没事非要挤在二十平米的合租房内,吃着泡面,挤着地铁公交,西服领带的去加班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