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a大仔的儿子志龙,是五个结拜兄弟之首,但是他却是最为懦弱的一个。作为大哥的儿子,他从小便受到了权力的庇护,所以他理解的义气与权力二字脱不了干系。他是五个人中做事最冲动的一个,但却最懦弱,对现实一味地逃避,极度地依赖“和尚”,“和尚”为他背了多次黑锅也心甘情愿。也许是受不了“和尚”杀父的背叛,他鼓起勇气将刀砍向了“和尚”,但即便如此,他也是在“和尚”最脆弱而无任何防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影片自始至终都把志龙这个人物形象描绘成一个外强中干、胆小懦弱的公子哥,折射出了人性的弱点。
“蚊子”母亲和小凝作为片中为数不多的两名女性形象,她们的命运是雷同的,只不过一个人的故事已经发生,而另一个人的命运即将上演。“蚊子”的母亲遭到“灰狼”的抛弃,一直继续着没有任何希望的等待,孤单地将他们的孩子拉扯大。虽然最终等到了灰狼的回头与悔改,却时光荏苒,青春不再。小凝与“蚊子”的惺惺相惜令人动容,影片中最令我难忘的是“蚊子”答应小凝从菲律宾回来以后会带小凝离开并一起去看电影。在“蚊子”受到枪伤、命垂一线的时候,小凝正充满憧憬地看着天花板上“蚊子”所画的樱花图案,问压在她身上的一位嫖客最近有什么好看的电影。正是这份无谓的希望让人心碎,小凝终究同“蚊子”母亲一样,抱着遗憾看时光流逝,在一次又一次失望中变得麻木不仁。
从青春片的角度来说,《艋舺》所展现的青春的美好即在于前半段的兄弟情深、人物的成长以及爱情的纯真;而残酷的地方则在于艋舺的“闭关自持”所带来人物的巨大毁灭、兄弟之间的兵刃相见、自相残杀以及各种希望的破灭。正是美好为残酷做好了完美铺垫,才得以使整部影片给观众以巨大的心理冲击力。其次,以黑帮片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影片所投射出的本土文化的一种极端保护,看到了一群少年迷茫困惑的生活境况,也看到了黑道背景下忠义的土崩瓦解。
在《艋舺》中,我们看到Geta大仔坚持不与外省势力灰狼合作,这透射出的是台湾本土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下所做出的一种对抗。“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文化的差异性日趋缩小,文化同质性越来越明显,各民族国家、地区的文化都把维护自身的存在看作神圣的职责。”艋舺的最大角头选择闭关而来保护自己的本土文化,但是这般风平浪静掩盖下的激流暗涌随时都有可能将人吞噬。
作为影片的叙述者,“蚊子”是一个缺乏父爱的男孩,从小被欺负长大,因为一根鸡腿而加入黑道。也正因为加入了黑道,兄弟才让他真正感受到了友谊以及义气的可贵,所以,他将义气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他认定,“意义是三小(什么),我只听过义气。”“和尚”应该算是他走进黑帮的一个导引者, 他那冷静的残暴让“蚊子”体会到了加入黑道所需要的勇气以及果敢,但也正是这份勇气与果敢让“蚊子”对“和尚”做了有力的还击。他与Geta大仔的关系则耐人寻味,
影片多次暗示他将Geta视作自己的父亲,所以他对于Geta的感情是复杂的。最后“蚊子”报仇的决心之所以强烈不仅仅是因为Geta死在了他的怀里,更是因为他无法承受自己的“父亲”又这样残忍地离去。最后要提到的是他与妓女小凝的关系。这是青春片中百用不腻的主题——爱情,不同寻常的组合体现了爱情本身的美好,但是现实的残酷最终撕裂了这份美好,令人不禁叹惋。“和尚”是真正具有大哥实力的人物。他一直以来的的梦想就是“混黑道,当大哥。他应该是“蚊子”初入黑道后第一个崇拜的人,他的稳重冷静、文武兼备给人一种可靠感。影片中也较为隐晦地交代了他对于志龙的情感,涉及到同性恋情节。他的眼中只有志龙一个,处处保护着志龙,但最后他也因杀害了志龙之父Geta而被志龙活活用数刀刺死,惨倒在爱人的脚下。“和尚”对Geta最初应该是崇拜的,但得知Geta为上位不择手段废了父亲的手之后,他便对Geta怀恨在心,最终与灰狼等人暗下串通杀害了那个曾待他如严父的人。在“和尚”眼里,义气并没有生存来的重要,只有以暴制暴,才是王道。
看罢《艋舺》, 还没从最后青春的恬淡回忆和漫天撒开的血色的诡异交织缓过神来,心中仍旧隐隐作痛。《艋舺》在于,它披着一层黑帮片的外衣,展现了帮派内权利、欲望的斗争,又同时将青春的迷茫、苦痛、挣扎表现地淋漓尽致。这是一部青春片与黑帮片的结合,青春文艺片与黑帮片是台湾电影几大类型之一。影片讲述了主人公“蚊子”因为一根鸡腿踏入黑道,从此与其他四个兄弟“和尚”、志龙、阿伯、“白猴”在当时台北最热闹的中心艋舺肝胆相照,最终兵刃相见、亡命天涯的故事。影片以黑帮作为背景,但却并不那么简单,它所包含的青春的疼痛、纠结以及迷茫让人为之动容,内心为之震颤。几个主人公从另类走向末路,在欲望中挣扎,最终在黑暗中陨落。作为青春片而言,影片中不乏兄弟情谊、爱情、亲情、青春的迷茫与冲动等青春主题。既然是青春,总是有美好的一面,又有残酷的一面。接下来,我将从几个主要人物形象以及不同人物关系来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