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伊索寓言中《农夫和蛇》的故事吗?寓言中农夫死了,因为他的善良用错了地方。假设要我们改写故事的结局,农夫被蛇咬后,死里逃生,经历了一场病痛后又活了过来,你觉得他以后再次遇见蛇时还会救它吗?我想不会再救了吧,故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其实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的好不容易被记住,除非那个人有大恩于你,你从心里上要求自己要牢记他的好,允许他偶尔的“犯错误”。普通的小事如过眼云烟,太平常的东西容易被我们轻视,不容易形成刻骨铭心的记意,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淡忘。而别人的坏一定是让我们痛了,让我们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
人与人只能通过交往,才能够看清楚人性,才能够知一百在有些情况等于一。谁都会遇上困难,需要帮助。当施了援手去帮助那怕是九十九次,在第一百次没有帮助,后果就是心生埋怨,就拉开距离,从此情义发生质的改变。人生能够相遇并相识,或亲人,或朋友,或知己,或同事……在庞大的人类数字里,能够认识,这是多么大的缘份。做人要知道,帮人不求回报,受恩当涌泉。没谁有必需的责任和义务得一定帮你,多换位思考一下。多体谅一下对方。懂感恩,重情感,永远不要让一百等一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不记得他人的好,是因为虽然帮助了他,但只是些小恩小惠,也许他在那一刻很感动,过后也会被记忆的流沙掩埋。真正的大恩,就如同救命之恩,知遇之恩,必定毕生难忘。不知是否经历过,一个要好的朋友,我们总是百般对他好,但最后只因为一件事闹掰?其实所有事情都是相对的,有些人是会只记得坏,可有些人更重感情,他只会记得我们为他做过什么,至于不愉快,全部都烟消云散。所以说,看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抉择好,一生受益匪浅。我们不要总在意别人的看法,自己就是自己,何必那么纠结。
有这么一群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自私地认为别人对他的好是应该的,因此一旦别人做的事不如他心意,与他利益相悖的时候,对他来说都是坏的事情。这必然使他印象深刻,更有甚者会破口大骂对他不好的人。我想说,你能轻易接受别人的好,必然要有接受别人坏的心理。所以,别人给我们的坏,我们也别抗拒,别觉得委屈。该委屈的是对你时时好,但是你却只记住他一时不好的那人。但凡有原则的人,必然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好。别人给予的好,我们有一天必然是要还回去的。
非黑即白的观念,你要么是对我好的人,要么就是对我坏的人。“你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是我们看电影、电视剧,经常会问的一句话。在心里给电影电视剧人物划分形象,做好事的是好人,做坏事的是坏人。我们接受的教育也是,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没有既对又错的答案。所以我们非黑即白的观念,让我们接受别人的好时,就定义他是好人。而突然发现这个人对自己不好时,就马上定义他坏人。好人总是比坏人多,所以坏人的形象万中无一,必然更为深刻。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一种自我价值保护,个体在归因的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解释,往往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就如在对成败的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觉得成功是自我努力的结果;失败时倾向于外归因,认为是外界的环境影响了自己的发挥,这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总是记住别人的坏倾向于外归因,人们希望通过自我防卫减少受伤害的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