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中心的边缘物体,本身就不在长焦的视角范围内,需要视点不动然后用长焦拍一堆照片拼接出一个广角图————这种摇镜拼接,所得到的是三维空间对一个“曲面”的投影,需要后期校正成平面图像,而广角拍出来的本身就是一个平面投影,所以和那个“曲面”的透视变形有差异。摇镜拍摄过程中,cmos的角度方向一直在变,视野方向在变。如果水平360度全拍下来,拼出来的是一个环形“曲面”上方下方也拍全下来,就得到一个球形“曲面”图。“曲面”加引号,因为理想状态下,cmos绕中心点旋转,这个曲面很特殊,相当于从一个无体积的理想质点往外看。实际中,三脚架水平、俯仰、摇摆三个旋转轴,往往不会和cmos的xyz轴重合,那样的得到的虚拟“曲面”,实际形状肯定不正,虽然不太影响拼接图。
apsc和全幅之间才1.5倍关系,手机和全幅是7倍左右的关系,如果apsc都会和全幅出现透视差异,那手机和全幅的透视,岂不是差得更多。iphone7的镜头实际焦距4mm,等效焦距28mm。全幅相机装28mm镜头,等效焦距28mm。自己试一试,把它们先后固定在同一个三脚架上,拍同样的固定场景,比例都设置为3:2或16:9。结果显而易见,画面完全一样,照片中的物体的透视没有区别。只有镜头、cmos和处理器带来的画质差异。如果把三角架的位置前后移动,透视马上就变了。如果上下左右移动,透视变化更明显。为了衡量不同画幅的视角大小,就需要等效焦距这个概念,把其他画幅的镜头焦距都等效成全幅。(标准中幅其实有很多种格式,这图里的是645格式,也就是6cmx4.5cm,胶片时代的实际尺寸56X41.5mm,数码时代缩了一点。标准中幅还有6x6,6x7,6x8,6x9等等)不同cmos的长宽比不同,3:2和4:3是最常见的。对角线长度就是成像圈的直径,直径和镜头的焦距,共同决定视角。(排除小镜头套大cmos的情况)等效焦距,实际“等效”的是视角;等效光圈,实际“等效”的是景深。(不谈画质,那是另一个问题)原问题中问apsc配31.3mm和全幅配50mm,显然是佳能的apsc,31.25x1.6=50。一般的apsc系数是1.5,33.3×1.5=50。镜头的焦距,和画幅(cmos/底片的大小),共同决定视角。找一个固定场景,固定好一个三脚架:先上一个全幅相机,在24mm拍一张,切掉边缘裁切成和36mm一样的画面,再换36mm拍的对比一下,完全一样,不存在透视不同的问题。再上一个1.5系数的apsc相机装24mm镜头,等效焦距是36mm,拍出来的画面和全幅36mm完全相同,不存在透视不同的问题。
当我们离物体很远(视角很小),或者当我们拿譬如2000mm焦距的大炮筒看东西时(注意,此时看得清楚的东西必定是与你很远的,大家就会误认为只由焦距决定),所有东西都变成了轴测图般的玩具效果(透视似乎消失)。这个示意图展示了为何近拍头发少,远拍头发多。近拍时,鼻子头发的相对距离,比物距大,纵深感强。远拍时,鼻子头发的相对距离,比物距小到可以忽略,扁平感强。等效焦距不同=视角不同,而视角变化时,又不愿改变人物占画面的比例,只能改变距离(改变了视点的前后位置),最终导致了透视不同。这是前后移动视点的例子。大头照,用不同的焦距,会很夸张的改变脸型,而全身照的脸部透视变化小,身材变化很大。改变物距会改变透视,但透视不是只由物距决定的,改变物距只是改变视点的一种情况。真正决定透视的不是焦距,不是视角,而是视点位置。(前提是所有的被摄物体都不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