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立冬几天,就冷得让人发抖,你的秋裤准备好了没?羽绒服穿起没有?双11备战一夜,但是。。。。
以前没有空调没有电炉
湄潭是怎么过冬的?
下面这些充满回忆的事物
是否能温暖你的心房?
烘笼(湄潭叫灰炉)
在农村很常见,冬天必备,上学一人提一个,上课就放课桌下面烤脚,下课就烤手,离家远的还要准备点碳,放在书包里。
火盆
这个乡下也很常见,一般是冬天哪家有酒席,左邻右舍都拿来取暖,延续至今,但是数量越来越少。
蚌壳油
一到冬天手脚就会特别的干,蚌壳油绝对是湄潭人冬天防皲裂的良品。细致的保养双手就靠它了。
弹棉花
在冬天来临之前,都会找做弹棉花的弹一床厚厚的棉被,质量好,暖和,还是手工的好。
棉衣棉裤
棉袄棉裤以前都是一针一线缝的,穿上身可暖和了。过冬,必备大棉袄和棉裤,一件棉衣要穿几年,实在不能穿了就给弟弟妹妹穿。
毛衣
以前妈妈都很心灵手巧,一到冬天就会给孩子织毛衣,妈妈亲手织的毛衣又厚又暖和,现在的衣服越来越多,越来越贵,但是都比不上妈妈亲手织的毛衣,现在的年轻妈妈,可能都是叫外婆织,自己不会。
雷锋帽
把帽帮子向下一拉,就把耳朵、脖子都护住了,外面的冷风吹不进,里面的热量散不掉,浑身都感到热烘烘的。
军大衣
这个要和上面的雷锋帽配合,全身都热烘儿。
保暖瓶
那时候没有电热毯,晚上睡觉全靠它了,睡觉前烧好开水,然后放被窝里,人躺进去一下子就暖和起来了。可是开始热水太烫,不小心会烫到,早上起床不小心碰到又太冷,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北京炉
别忘了这个!北京炉。那时候煤的供应很少,能用得起这个的可不是一般人家。哪怕四壁漏风,哪怕煤烟刺鼻,也值得很多人羡慕呢!现在当然还有人烧煤取暖,不过那炉子哪里是这个玩意能比的?既宽又大,表盘铮亮,供暖甚至比空调还强。
刨汤肉
到了腊月间,村里家家户户杀年猪过年了,当有人请你吃刨汤肉的时候,湄潭人不用再担心冷了,冬天就要过去了,春天即将来临!
(图片来源网络)
東北的冬天那是嘎嘎的冷,不是一般的冷。我今年六十多了,記得小時候有一天早起,家裏的門推不開了,是被大雪封住了,不得已只能打開窗戶跳出去,清掃門前的雪!晚上冷的不行,得围着柴火,抱着羊羔睡。
隨着氣候變暖,現在就沒那麽冷了,就遼寧沈陽來說,現在最冷時也要零下二十至三十多度。
农村冬天取暖因地域而异,我们南方在冬季取暖方面比较尴尬:没有北方那样烧暖炕,供暖气。在过去农村都是烧炭火取暖,方式有暖火桶和火炉子。而现在农村不少的家庭都有空调了。但仍然是以炭火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