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心的觉得劳民伤财,这么多亲戚,吃饭住宿首先是大问题,一连弄个好几天的,耽误大家的时间,南京外地开车来回几趟,痛苦不堪,而且相当的费钱。 到了小乡镇,个个都是打肿脸充胖子的,儿子辈的,都是出3000-5000,孙子辈的都是1000-2000,都不是什么富人,在南京和这边的亲戚都是穷屌丝,在乡下的亲戚就更不要说了,出个份子都快是一个月的工资了,我老婆作为外孙女出了1000外加600多的鞭炮、帐子、被子,额外我们在县城几天的住宿费,还有来回的油钱,还有其他一些一些杂费,3000没了。。。有点小肉疼,但是毕竟是老婆的外公,无话可说。
不是。昨天我大妈去世了,今天她小儿子在市里结婚,昨天她断气的时候,小儿子在那边打电话给他大哥说要和他妈视频,我们都满着他,说没有流量。今晚我们一家都在往回赶这奔丧,我们那土葬,出棺的日子得请人算,一般三天左右,孝子得穿孝服,我们晚辈要戴白头巾。也是来了客人得跟着他们后面磕头。跪拜。还得守夜。轮着守。其实个人觉得这是一种文化,只是我不喜欢那种气氛,太压抑,七大姑八大姨的得来人就哭。有时候听他们哭自己都想哭。所以觉得既然长辈定的规矩,自由他们的道理,就先不论陋习不陋习,我没只要没破坏社会规则,遵纪守法了。一样是可以去弘扬的。
是。毕竟农村有穷人,也有家庭殷实的,所以在办葬礼的规模上有所不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可以办的场面大点,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可以办的场面不那么大,但是不管怎么,都会请吹唢呐的来吹一番,那场景听的人也是伤感.话说回来,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如果铺张大办葬礼,那么葬礼就成为这一家的负担,从这一家来看就是陋习.
首先是不是陋习不能一概而论在中国历史中,农村的葬礼沿袭了几千年,在整个葬礼的过程中,有多少礼仪、民俗需要传承下去;就拿葬礼期间的桑乐,在不同的葬礼上有不同的曲子;相信看过《百鸟朝凤》这个电影的人都知道;到今天为止,是不是遗失了很多。再拿葬礼的整个流程来说。就个人而言它不仅仅是对亡者的缅怀,更多的是亲戚朋友间相互协作的一种体现;当然在这其中可能会在地方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陋习,但是在往后的发展中,我们一定能从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是陋习 但是5000年封建传统这堵厚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打碎的 传统既承载着精华 也携带着糟粕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过程是艰难而缓慢的 慢慢来就是了
要考虑下农村实际,不办葬礼,那怎么办?像西方一样办个追悼会?虽然是陋习,但是也是最实际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