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论,也即是物理主义的观点。认为人只是一个单纯的肉体。人死了就是死了。二元论:人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灵魂不朽要依靠载体,它不可能无缘无故的不朽。如果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结合体。如果死亡,就代表这一对关系的终结,也就是我的灵魂将不复存在。而如果要证明灵魂是存在的,即要证明人是灵魂,不是灵魂加肉体。人只是灵魂而已,可以一直存在。但是灵魂能一直存在吗,当b1到bn代表肉体的终结,而是否灵魂也有从s1到sn的过程直到消亡呢,也许人的物理消亡过程带动了灵魂的消亡过程。而非物质的灵魂是否在空间某个位置存在呢,或者灵魂根本就不存在,灵魂是否被肉体所蒙蔽呢。灵魂是一种无形的实体,一种独立存在的东西,但不能保证灵魂会在肉体死亡后活下来。大多数人关心并感到好奇的是:灵魂能在我们肉体死亡后能否存在,能存在的话,有能存在多久,它是否会永远存在,柏拉图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柏拉图《斐多篇》,该哲学著作中所有对话的目的,都是要论证灵魂不朽。《斐多篇》将场景设定在苏格拉底临死前的那一幕。苏格拉底被人指控,以教唆雅典青年的罪名,被判处死刑。也许罪名还包括和青年们讨论哲学。狱卒把毒芹汁端给他,他一饮而尽,然后生命就此终结。这是一个历史性事件。苏格拉底有一大群朋友和学生和他讨论哲学。柏拉图是他的学生之一,柏拉图本人通常并不在自己的对话篇里出现。即使出现了,也仅仅是个次要角色。在书中以苏格拉底来代表柏拉图的立场。
生物学:由心脏停跳定义为死亡发展到现在的脑死亡(一是大脑功能受损意识永久丧失,二是脑干中维持生命的中枢神经受损)物理学:我们的存在是能量和粒子的某种有序结合,死只是这种有序结合被破坏了哲学:或许就没死吧,假设你现在的生活类似于在做梦,死亡或许只是从这个梦中醒来。最后,其实吧,死亡是人们对生的反面描述,人更多的去定义了生,也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所保持的状态,有了正面常态化的生,自然也就要定义反面的死,死对人来说依旧是未知的,一切的描述也只是猜测或暂时的肯定,个人感觉,死不是生存在这个世界的人所能触及的问题,人无法看破死的本质,看破的人已不在此世,或许看破的也不该叫人了,思考死或许会是认识这世界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若有一天真的看清死,那一刻的选择,我不知道算不算重要。
我认为死亡的本质是情感交流的断裂。曾经有段时间我得过抑郁症,整晚整晚的哭,一度想要自杀,但是一直没有那么做,不是因为我害怕窒息前的痛苦,害怕血肉分离,而是因为每当想到我死后的父母,我将无法承欢膝下,他们将没有人可以寄托。想到他们看着我被火化,他们哭的扑倒在地的时候我什么都无法做,甚至看都看不到。他们将再也感受不到我,我也无法感受他们。这种无助和痛苦超过我当时生活中所收到的所有的压力。感情都是交互的,也是多向的。当一个人和你的感情交流为0,其实他活着死了和你没有影响,那他对你来说和“死”有什么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