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应该明确一点:时间只是对于不同的观测者,会产生不同的度量结果,当然这不是由于测量工具本身所产生的误差。对于同一个观测者而言,时间的流逝速率是均匀的,这在广义相对论(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以后简称GR)中也是成立的。如果你要比较不同观测者之间的时间相对于对方,谁流逝的快,是没意义的,这可以用狭义相对论中的Lorentz变换得到。然后LZ还必须清楚另一点,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行为的是另外一套理论,叫做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以后简称QM),这套理论可以很好的描述微观尺度上粒子的运动以及相互作用,可以与实验符合的很好。但是用QM的构架来描述GR的时空观是无法实现的(至少目前是这样)。一直以来,QM和GR的结合都是当今理论物理学中的一大难题,两者不能统一主要是因为其核心理念有本质的差异,甚至是互相背离的。GR中所描述的时空是连续的可以预测的,宏观物体都可以由Einstein场方程来描述;但是QM中描述的时空确是可以撕裂的,混沌的,不可预测的;只能用一个几率方程(Schrodinger方程或Dirac方程)给出描述粒子某种行为的几率。因此统一两个理论的时空观念是十分之困难的。统一GR和QM两者,也就意味着统一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尽管现在有了超弦理论,11维膜理论,以及M理论等等,但这些东西从实验上几乎是无法证明的,并且其本身也有各自的一些局限,因此现在的物理学界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可以同时描述GR和QM的时空观念,还只能各自一方。但如果有人能够统一GR和QM,那么他或她的工作绝对会是Nobel奖金级的。
据说牛顿因为苹果从树上掉下砸到他头上,而发现了万有引力。不管这个传说真实与否,想必牛顿很早就注意到了物体被地球吸引而下落的事实,从而联想到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继而思考引力问题,认识到吸引物体下落的力,与使得月亮绕着地球转圈的力应该是同一种力。再后来,牛顿于1687年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点亮了科学的火把,之后,又有了麦克斯韦尔的电磁场理论,经典物理的大厦变得宏伟壮观。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为公众所熟知,因为那是中学物理的内容。然而,尽管每个人都知道爱因斯坦的名字,但要问起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献是什么。或许,很多人都能用一个词汇来回答——相对论。然而,相对论是什么。为什么想到要创立狭义和广义两个相对论呢。这就不是人人都能说出个所以然了。
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宇宙中存在四种基本力:强力、弱力、电磁力和引力。强力和弱力的作用范围很短(< 10-15厘米),因而只存在于微观世界,人类通过现代科学的帮助才认识了它们;电磁力已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动力来源,并且是文明社会的信息通信之基础;而引力是这四种力中最早被人类所感知,但也最为神秘和难以驾驭,至今还无法将它统一于包括了其它三种力的标准模型中。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地球对自身以及周围一切物体的吸引作用,即重力。但若要发现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具有万有引力,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两个普通物体之间的引力一般来说非常微弱,我们根本不能感知它的存在。
误导。不能用广义相对论解释苹果落地。用《宇宙物理体系》来解释,空气对苹果有斥力,所以落地。尽在“我才”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