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沓呼日"是土族人招待客人的特有食品。在麦面中加上清油、盐水拌匀,做成圆饼,放进灶内烤熟,吃起来酥脆可口。土族人招待贵客时,桌上要摆一个酥油花的炒面盒,端上一盘大块肥肉,上插一把五寸长的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这是主人对贵客最尊敬的招待。土族人有传统的饮食卫生习惯,吃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碗筷,请客吃饭也是每人一份,分着吃,免得有病相互传染,也显得文明卫生。土族人非常好客,特别欢迎客人来访,哪怕是路过或前来投宿的客人都会受到热情招待。当地有句俗话说:"客来了,福来了"。
宴席上,一般情况下主人要和客人喝三杯酒。客人到主人门前时主人敬三杯酒,叫做"临门三杯酒";客人坐在炕上主人敬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开宴后,主人再敬客人三杯酒。不会喝酒的人也不用害怕,只要客人用中指蘸上酒,对着空中弹三下就可以不喝了,可见土族人是非常尊重客人意愿的。
日常饮料与当地藏族一样,喜饮茯茶、酥油茶,还特别喜饮用青稞酿成的酩流酒,酩流酒度数较低(约30度左右),清醇绵软,馨香可口,家家皆能自酿,在酿制时都习惯加一种名为羌活的中药,饮时味稍带涩,有散表寒,祛风湿的功效。
除酩流酒之外,还有互助白酒,如互助头曲、互助特曲、互助大曲、青稞液等多种。
土族许多节日特色饮食,如:过春节时蒸花卷、馒头,炸油饼等;端阳节做凉面、凉粉;中秋节做多层大月饼(类似大馒头)。十月初一吃饺子,十二月初八最喜用豌豆面做"搅团"吃,十二月二十三晚上做白面小饼,还要在小饼上刻出菱形的图案,并用麦草编一个草马,专门用来祭灶。
在每一个民族中,都有民族所特有的饮食文化,这是这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个食俗,有较明显的民族特色。那么,在土族文化中,有一种称为沓呼日的是什么呢?土族人民待客必备此物又是什么烟的寓意呢?
“沓呼日”是土族人招待客人的特有食品。在麦面中加上清油、盐水拌匀,做成圆饼,放进灶内烤熟,吃起来酥脆可口。土族人招待贵客时,桌上要摆一个酥油花的炒面盒,端上一盘大块肥肉,上插一把五寸长的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这是主人对贵客最尊敬的招待。
土族食俗,是指土族特有的饮食文化,同生产有直接关系。牧区以食肉类、乳品为主食,农业区以青稞、荞麦、薯类为主,喜欢吃酥油炒面、油炸馍、手抓大肉、手抓羊肉、沓呼日、海流、哈力海、烧麦、j锅等。爱唱奶茶,饮自家酿制的青稞酒,土语称“酩 ”。
土族一般习惯于日食三餐,早餐比较简单,大都以煮洋芋或糌粑为主食;午餐比较丰富,有饭有菜,主食为面食,常制成薄饼、花卷或疙瘩、干粮等食用;晚餐常吃面条或面片、面糊糊等。
土族饮食以青稞、小麦、土豆为主,至今仍保留着牧业时期的痕迹,如喜喝奶茶、吃手把肉和酥油炒面等。忌食马、骡、驴、狗、猫等动物肉。土族人饮食最为讲究的是婚宴五道饭,第一道是酥油奶茶、馄锅馍及花卷,第二道为果子、油炸馓子、牛肋巴、炒油茶;第三道是油包子、糖包子、油面包子;第四道手把肉;第五道是擀长面,颇有特色。
土族喜欢饮酒,酒在土族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形成了土族特有的酒文化。历史上,土族人家几乎都能酿造"酩酼"(一种低度的青稞酒)。现在,酿酒已成为土族地区重要的产业之一,互助牌系列青稞酒已经声誉远播。
热情好客是土族历来的风尚,迎送客人三杯酒就是这种风尚最突出的表现。主人在客人到来之前就拿着酒壶、酒杯在大门口等待,待客人下马或下车,先敬"下马三杯酒";客人进门时又敬"进门三杯酒";待客人脱鞋上炕、盘腿坐下时再敬"吉祥如意三杯酒";当客人离去时还要喝"出门三杯酒"和"上马三杯酒"。对每次敬酒总是三杯的缘由有不同的说法,但总而言之土族人认为三是个吉祥的数字,"三"代表佛、法、僧三宝,日、月、星三光,天、地、人三才……而敬三杯酒的含义是祝福客人吉祥如意。
土族人有传统的饮食卫生习惯,吃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碗筷,请客吃饭也是每人一份,分着吃,免得有病相互传染,也显得文明卫生。
土族人非常好客,特别欢迎客人来访,哪怕是路过或前来投宿的客人都会受到热情招待。当地有句俗话说:“客来了,福来了”。宴席上,一般情况下主人要和客人喝三杯酒。客人到主人门前时主人敬三杯酒,叫做“临门三杯酒”;客人坐在炕上主人敬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开宴后,主人再敬客人三杯酒。不会喝酒的人也不用害怕,只要客人用中指蘸上酒,对着空中弹三下就可以不喝了,可见土族人是非常尊重客人的意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