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最重要的关系是家庭关系,然后才是与更大群体之间的关系。当父母厌倦了生活并想摆脱家庭的时候,孩子往往会站出来阻止自己的父母这么去做。在一次家庭模拟中女来访者刚好站到了她父亲的面前。当她站到代表她自己的位置上时,她说道:“我必须阻止我父亲,为了让他能继续活下去。”父亲厌倦了生活。在家庭模拟中他极力想去他母亲(女来访者的祖母)那儿,母亲在他6 岁那年突然撒手离去。孩子对父母处境的同情如此之深,还有一个例子同样说明了这一点:有位已婚男子,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家庭模拟的结果显示他有自杀的企图,对此他非常吃惊。因为他既没有患病也没有厌倦生字辞然而在家庭模拟中,他的目光总是投向那些自寻短见或过早离开人世的亲属。他的儿子们站在他的面前,以便阻止父亲的离去。
秩序要求那些死去的私生子或生下来就离开人世的孩子也能被正式接纳到家庭中来。有这么个例子,有一位来自阿拉伯地区的年轻患者长期患病,身体十分糟糕,医生对此也无能为力。结果表明他有一位哥哥没有被正式列入这个家庭。年轻患者取代了他那哥哥的位置。那位哥哥患有先天性弱智,在3 岁那年就死了。下一个孩子便是年轻患者。他用了那个死去哥哥的名字和证件。他总是感到要比自己的实际年龄大,事实也向他证明了这一点。他过早地上了学,不到法定年龄便有了驾驶执照。解决患者问题的办法是:把死者正式纳人家庭并被视作独立的个性。
与别人的交往既可以充满痛苦,也可以充满幸福。交往一方面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发展,另一方面对我们也是一种约束。我们常常被我们所不了解的各种关系联接在一起。家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最大的,一开始是父母亲的家庭,后来是我们和伴侣共同建立起来的小家庭。
按照海灵格的观点,保持良好亲情关系的条件早已为我们规定好了:即联系、秩序以及给予与获得之间的平衡。
我们的良知把我们与我们出生的家庭联系在一起。这种说法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奇怪。然而,如果我们感觉不到或只是偶尔感觉到这根把我们与其他家庭成员连接起来的纽带,这并不等于说它不存在。我们与家庭始终联系在一起,甚至与那些我们根本不了解的人之间也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例如:在一次家庭模拟中涉及两个在集中营中被杀害的姐妹。尽管后来出生的人对姐妹俩的事一无所知,但他们对这两个死去亲属的感情联系却显而易见。所有参与者都像着了魔似的看着死者,其他别的都变得黯然失色。对家庭成员的感情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有人经常说:“我的母亲对我并不重要,我和她没什么感情!我能感觉到的只有和父亲的感情。”
而在家庭模拟中看到的事实则完全不同。即使有人不在父母身边长大,没有体验过父母亲情,孩子对父母的感情联系依然能够清楚地显露出来,父母亲这种生物因素足以使这种联系建立起来。父母与孩子或者说孩子与父母不可分离。尊重与父母的感情联系特别重要,而父母也必须意识到这种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