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控制水草数量:各个塘口水草数量多少需从水草净化水质的作用和耗氧程度来决定,在保证水质净化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草种植量。最简便的判断方法:只要水质能长期维持清澈,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就可以持续少量逐渐删减水草,直到透明度降低时停止。每个塘口具体的水草数量还需从种植品种、疏密程度来决定,水草占水面的覆盖率大约在40—70%之间不等。水草耗氧量非常巨大,远远超过任何增氧设施的增氧量。水草过多蟹池夜间长期处于缺氧,基本上人工无法改变这种状态,有效的办法是控制水草数量。水草分布要有明显的高低错落层次:河蟹具有选择适宜水层的水草栖息的生物学特性,当夜间底层溶氧过低时,河蟹能自动向高溶氧和适宜温度的水层大量聚集,寻找水草栖息;当溶氧不断降低时,河蟹栖息的水层逐渐提高;当严重缺氧时,河蟹栖息于接近水面的水草上,呼吸到大量足够的氧气。这一活动特征在蟹池中非常常见。河蟹善爬行,只要不同的水层存在可以栖息的水草,河蟹就不存在缺氧的问题。建立层次分明的水草很重要:是品种要多样化,既有挺水植物,又有沉水植物;是根据沉水植物生长情况,实施分期分区域疏割,形成有高有低的水草;
是对过密水草大量拔除,留下部分水草重新繁殖,新水草比较低矮,且这些新生水草活力强,净化效果超过老水草。水草分布要有利于水面起风浪:夏秋季东南风多,水草带以东南—西北走向为好,沉水植物要低于水面20—30厘米,池塘中间和池塘东南岸尽量减少挺水植物,便于增加水面风浪,提高溶氧。
河蟹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在水质清新较浅(约750px)的水层中,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较高的氧气需求量。由于蟹池中种植大量水草,池塘环境远比鱼池复杂。夏秋季夜间蟹池底层溶氧极低,目前生产上采用底层管道充气增氧和泼洒化学增氧剂。由于一些误导宣传,许多养殖户以为管道充气能大幅度提高溶氧,其实不然。在开机状态下,溶氧一般只能维持在1.5ppm左右;化学增氧剂泼洒1kg/667m2,仅能提高0.1—0.2ppm的溶氧,两者远不能满足河蟹生存生长的需求。解决河蟹对溶氧的需求,关键是种好水草。蟹池溶氧昼夜变化较大,河蟹需选择溶氧适宜的水层栖息,不同高度的水草,最有利于夜间河蟹避免缺氧。当夜间底层缺氧,中上层溶氧较高时,河蟹能自动沿水草向上攀附;当严重缺氧时,河蟹栖息于水草的顶部,呼吸到足够的氧气。当前进入了水草管理的关键阶段,要通过严格的疏割和部分水草连根拔除的措施,建立高低错落、具有不同层次的水草群落。水草最高高度要低于水面20—750px,这种水草要占水草总量的50%以上。当夏秋季河蟹缺氧时,能提供大量的河蟹栖息场所。这是解决河蟹溶氧最有效措施,也是获得河蟹高产高效养殖的关键点。
生化池溶解氧过高处方法:曝气池内的溶解氧只要大于3mg/L已足够满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生物处理要求,曝气池出口处的溶解氧最好控制在2mg/L左右较为适宜。如果生化工艺是采用活性污泥法的话,那末活性污泥絮粒内部的溶解氧应保持在2.0mg/L以上。溶解氧过低会影响絮粒内部微生物的代谢速率,影响生化处理效果。如果生化工艺是采用接触氧化法的话,那末生物膜内的溶解氧也不能太低,以致影响处理效果。水质无变化,处理后的污水水质也基本正常,除DO过高之外,使生化系统调试难度加大。更换的曝气头孔径要小于以前,所以DO富裕,导致MLSS不稳定,不好控制。MLSS应该是增加了吧,因为停工时间久,前天污泥浓度2244,今天没有做。DO高,MLSS应该增加吧?鼓风机没有问题,关小阀门是为了减小曝气量,除此之外想不到别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