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中,不同地域产生的沟通障碍,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方言引起的。普通话的普及使得56个民族基本沟通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大家都用各地的方言讲话,相信能听懂的人也不多。我们不妨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全球的猫咪,听上去都是“喵、喵”的叫,但是会不会这其中也有不同呢?也就是说,东北的猫会不会听不懂海南的猫在说什么?
一、很多动物都存在方言
这其实是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不同地区的猴子,会存在一些语言上的差异。比如,长江以南地区的猴子,跟长江以北地区的猴子,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语言区分,要是再加上国外来的猴子,估计大家一时半会儿都不会搞清对方在说什么。
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鸟类的身上,鸟儿们看似叽叽喳喳的叫着,但其实大家都有着各自的语言。我们暂且将鸟类分为两种,一种是冬天会飞向南方的候鸟,一种是冬天也留守北方的留鸟,相对来说,候鸟穿越大半个中国,语言以及沟通障碍不是很明显,语言上的方言也不明显,我们暂且可以想象,候鸟是学会了“普通话”。但是留鸟的地域性就很明显了,把长白山的麻雀带到四川,两只麻雀一说话,生活在四川麻雀的就可以听出来:这绝对不是本地的鸟!
二、猫咪会出现语言差异,但是不会产生沟通障碍
完全没有语言上的区分是不可能的,不同地区的猫咪,叫声一定会有地域性的区分,但是我们可以思考一下,猫咪是靠语言沟通的动物吗?不是的!猫咪还有肢体语言,还可以分辨气味,所以,即使是将两只不同地区的猫咪放在一起,两只猫一比划,对方想做什么、想表达什么,都能看得明白。
就像人类社会一样,人类经过演化产生了语种、方言,即使听不懂,我们依然可以从肢体语言、表情上判断一二。养猫的主人们都会发现,猫咪是有表情的,猫咪开心时、愤怒时都会有不同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并不会因为地域的差异而有所变化。所以,即便我们听不懂猫咪的叫声,也是可以判断出猫咪的情绪的。
猫高兴或满意时会发出咕噜声,且不同猫发出的咕噜声差异很大。我们很容易将咕噜声和刺耳的吼叫声区分开。而这种吼叫声是抵抗入侵的猫或狗时发出的。猫发出的喵喵声主要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如果喵喵声短促而且音调很高,则表示猫正在屋中寻找自己的主人。如果喵喵声持久而洪亮,则表示猫想要开一扇门,或想吃东西。而猫如果被关在旅行篮中,或被踩到了尾巴则会发出愤怒的大叫声。
当猫坐在窗台上观察外面的鸟的时候,会发出一种介于喵喵声与咕噜声之间的一种咋舌声。 猫的身体语言是通过它的姿态展现出来的。通常你可以利用你的直觉来判断猫的感觉和需要。猫满足时的姿态是最容易识别的,因为这时它会使自己完全放松并眯起双眼。猫放松时会伸展四肢并不断挥动自己的爪子。这时您可以走上前去轻轻的挠它一下,它就会四脚朝天地躺在地上让你继续挠它。
猫有时还会在满意的时候踩踏并发出咕噜声。这是因为在他从前吃奶的时候需要将奶水踩踏出来。猫还可以通过耳朵表达感情。当猫处于警戒状态时、在外面捕猎时或听到有趣的声音时会竖起耳朵。猫处于紧张状态时会抽动自己的耳朵。而猫害怕时或发怒时会将耳朵完全贴到脑后。 猫有时会呲着牙发出嘶嘶声,并且向后拱起,竖起身上的毛以威胁入侵者。
和狗一样,猫也会通过尾部的动作来交流。[3]了解猫咪声音语言的基础上再了解它们用尾巴传递出的信号,可以帮助你更准确地了解猫咪的需要。常见的尾部动作的含义如下:
尾巴直直地竖起来,尾端稍稍卷起,意味着猫咪很开心。
如果猫咪的尾巴一抽一抽的,那么它很可能要么很兴奋,要么很紧张。
尾巴上的毛竖起来,或者显得蓬松而浓密,意味着猫咪非常兴奋,或者感觉受到了威胁。
尾巴不停摆动,意味着猫咪见到你很高兴。
如果猫咪尾巴呈“N”字形,上面的毛竖起来,那么就意味着这时的猫咪极具进攻性。这种动作经常在打架或者自我防卫的时候出现。
尾巴上的猫竖起来,但是尾巴是垂下来的,那么就是指猫咪感觉受到了威胁,或者有进攻的想法。
尾巴低低地垂下来,藏在屁股后边,则意味着猫咪很害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