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翅蟋(又称草黄蛉)的又名,属直翅目蟋蟀科的小针蟋蟀,其外观很象缩小了的金蛉子。因它生长在草丛之中,故得名草蛉;又因其体色黄褐,因而又被称作草黄蛉。此虫体长为5~6毫米,属小型鸣虫,其触须也较短,仅6~7毫米。微微上翘的2条尾须明显分开,如八字形。体表带花斑,体色为深暗褐色,泛陶土色,其体形较同类鸣虫粗壮,宽短,前胸略长方形,其头部大小适中,上面有数条直纹,2条腿比较强壮有力,较能蹦跳。
棉蚜(Aphis gossypii)绿至黑色。在暖和地区终年产生幼虫,在凉爽地区产卵。为害甜瓜、棉花、黄瓜等10馀种作物。常以寄生天敌和掠食性天敌防治。
豆长管蚜(Macrosiphum pisi)浅绿色,致死豌豆,传播黄豆花叶病。在车轴草和苜蓿上越冬,春季迁移到豌豆上。每只雌蚜虫产50∼100只幼蚜,每年7∼20代。可喷杀虫药及调节气候防治。
马铃薯长管蚜(Macrosiphum euphorbiae)在蔷薇科植物上产黑色的卵,孵出的幼蚜粉红色及绿色相间,吃芽和叶。早春迁到夏季宿主(马铃薯)上。每2∼3周一代。为番茄和马铃薯的花叶病毒媒介。取食叶,致死蔓枝和花。
蔷薇长管蚜(Macrosiphum rosae)形大,绿色,有黑色附肢及粉红色斑。只生于栽培蔷薇上。天敌为瓢虫和蚜狮。
蔷薇圆尾蚜(Anuraphis roseus)是苹果的重要害虫,使果实变形(蚜苹果),使叶卷曲(可保护蚜虫不被农药喷及)。生活史中包括一种替换宿主∶车前草,秋天返回苹果树上产卵。也为害梨、山楂、花楸等。防治方法为喷药及用其天敌∶食蚜蝇、瓢虫、草蛉、寄生蜂。
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生活在根部,可使苹果树矮小或死亡。幼虫体被白色棉花围住。防治为用寄生天敌。
又叫草青蛉。这类昆虫的幼虫能大量捕食蚜虫,称为蚜狮。草蛉是一类分布广,食量大的天敌,幼虫成虫均可捕食害虫,主要捕食蚜虫、叶蛾、叶蝉、蓟马、介壳虫、鱗翅目害虫的低龄幼虫和多种害虫的卵。
在我国常见的有大草蛉、丽草蛉、中华草蛉、叶色草蛉、普通草蛉等10余种,不同种类的草蛉对捕食对象有明显的选择性,丽草蛉和大草蛉成虫喜食各种蚜虫,而中华草蛉成虫喜食多种虫卵和幼虫,但不食蚜虫。草蛉的捕食效率很高,1只大草蛉幼虫一生可捕食各类蚜虫600〜700只,成虫捕食500只左右。1只普通草蛉幼虫一生能捕食蚜虫300〜400只,叶螨1000余只,若捕食介壳虫可达3000只以上。1只中华草蛉1〜3龄幼虫平均每日最多可分别捕食山楂叶螨若蜗300只、439只和719只
可以刺入蚜虫体内,草蛉的最比较特殊草蛉和它的幼虫都是蚜虫的天敌。我有放大镜观察到草蛉的幼虫用前颚抓住一只蚜虫,草蛉的幼虫就将蚜虫吸食得只剩一只空壳。草蛉幼虫还有时候用蚜虫空壳伪装自己,然后刺入蚜虫体内,然后又抱着另一只,靠近另一只蚜虫。
以上就是草蛉的进食过程,吸它的体液。谢谢亲,像蚕宝宝的嘴,但左右和成尖细的管子,只过了20多秒。又叫草青蛉。这类昆虫的幼虫能大量捕食蚜虫,称为蚜狮。草蛉是一类分布广,食量大的天敌,幼虫成虫均可捕食害虫,主要捕食蚜虫、叶蛾、叶蝉、蓟马、介壳虫、鱗翅目害虫的低龄幼虫和多种害虫的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