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夺发言权。【自己都做不好,有什么资格说别人?】这句话好像逻辑性很强,其实是荒谬的。很多时候,当你评价批判某件事物时,事物的拥护者给出的不是宽容和理解,也不是有力论点和反驳,而是以“你不如××,有什么资格评论”或者“有本事你去××啊”之类来反驳、质疑,践踏评论者的话语权。他们自以为理所当然,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够成一个论点的,因为这不是在讲道理,而是剥夺他人讲道理的权利。说让人先看完哪些书,先念完什么学历,主观的批判美丑,好坏是人人都有的相同的权利。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有宪法保护的,叫言论自由。即便没有法律保护,这也是人类在自然法上的共识。
对人不对事。当争论的一方对另一方的观点本身没办法辩论时,往往就会采取攻击对方本人,而不是观点本身的方法。所谓的对人不对事,就是在他人辩论时,通过向公众传达关于对手的与论证无关的信息,例如生活中的负面信息,以此来达到击败对手的目的。这种谬误制造者的目的是转移听众对论证的注意力,这种情形通常是由于论证者本人处于劣势。这种“论证”的目的仅仅是获胜,它可以使听众以同论证毫不相关的理由来反对你的对手,而你则可以用同样的理由来取悦听众。造成的后果是,你可以庆祝你战胜了对手,但恰恰是你所没有做到的的——至少在逻辑上。你的胜利并非源于观点的价值,而是源于你扰乱听众视听的能力。
有一种方式是绑架情感。我爱你,所以你得听我的。他在这件事上七分功劳三分错误,功过相抵,还是功劳多。前者是我们社会最典型的一个爱的谎言,父母们用这个谎言控制孩子,老师们用这个谎言控制学生,男人用这个谎言控制女人,女人也用这个谎言控制男人。对于后者,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伟大就无条件支持。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用他的功抵他的过,应该一码归一码否则就是和稀泥,什么事情也谈不清楚。绑架情感发生的表现为,故意忽略或低估手头上的问题,只是把焦点放在论证的外围问题,或者无关的问题上,通过这样来直接影响听众的情感,试图赢得他们的同情。强烈的情感和清晰的思维是成反比的,一旦情感超过一定界限,引导论证正确进行的机会就随之归零。于是,受众受情感的迷惑放弃了合理辩驳的权利,强词夺理获得通行。像某“韩粉”说的话里,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在具有同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里,只有韩寒愿意讨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他不愿意活得像一个畜生,这就是启蒙,人不是有名有利就可以满足的低等动物。
例:“这鸡蛋真难吃。”诡辩1:含糊其词鸡蛋好吃也罢,难吃也行,光抱怨有什么用,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努力去向鸡靠拢!诡辩2:偷换概念鸡蛋“难”吃是因为你一口吃一个噎住了,要遵循社会发展阶段,一口吃一点就“容易”吃了。诡辩3:虚假论据虽然口感差了点,但对我们的身体是有益的,如果擅自引进一只美国蛋,我们的吸收系统和胃的承受力乃至整个内分泌,恐怕都会崩溃的。诡辩4:循环论证鸡蛋难吃是因为你认为它不好吃,如果你认为它好吃它就不难吃了。诡辩5:以人为据你道德上有问题,广大人民群众都说好吃,怎么就你说难吃?这蛋是人民选出来的!诡辩6:诉诸权威统计数据表明,很多家都是因为吃隔壁的鸭蛋而导致家庭成员冲突,生活水平下降最终解体。诡辩7:人身攻击中国的鸡蛋就难吃,美国的鸡蛋就好吃?卖国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