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上的杂菌绿霉、木霉、毛霉、青霉、曲霉等,生产中感染最多的是绿霉。杂菌感染后,与平菇菌丝争夺养分,轻则造成减产,重则造成绝收。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必须从原料准备到菇棚处理的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消毒灭菌,减少杂菌感染的机会。
1、发生原因
培养料或菌种本身带菌;发菌场地卫生差或老菇房没有彻底消毒;菇棚高温高湿不通风。
2、解决办法
选用新鲜、无霉变、经暴晒的培养料,发酵要彻底;避开高温期播种,加强通风,防止潮湿闷热;选用优质、抗霉,吃料快的菌种;霉菌污染发现早,面积小时,可用pH值10以上的石灰水注入被污染的培养料,同时搬离发菌场,单独发菌管理。对污染严重的则清除出场,挖坑深埋处理。
1)选用新鲜无霉变的原料,拌料前曝晒2—3 天。
2)选用抗病、高产、无杂菌污染的菌种,加大菌种用量,将菌种用量加大到30%。
3)拌料时使石灰用量加大到5%,加入0.1—0.2% 多菌灵,或0.5%--1%盐。
4)采用熟料或高温发酵料栽培。
发酵时间的长短及翻堆次数,要根据气温灵活掌握,高温季节每2天翻堆1次,发酵6—7天,低温季节每3天翻堆1次,发酵8—10天,如用隔年的陈料,应缩短堆制发酵时间,比如用隔年陈棉皮为原料(配方88%棉皮+10%麸子+1%石膏+1%蔗糖)堆积发酵3天最好,料温高,则各类高温微生物的活动增强,用这种发酵料栽培平菇出菇早,产量高,如发酵时间超过5—7天,料温降低,放线菌随温度降低数量依次递减,而某些霉菌活动增强,用这种发酵过头的培养料,平菇菌丝生长缓慢,产量下降。
翻堆时要注意堆表皮125px的料,堆中心料与中间料位置互换,使所有培养料都在堆制中达到60—70度高温,达到彻底杀菌的目的。发酵时间,翻堆次数要灵活掌握,以最终发酵好的培养料手握柔软有弹性,有发酵香味,没有刺鼻臭味,能看见少量白色放线菌丝为好。
平菇发菌期间菌丝萎缩的原因是料袋堆垛太髙,产生发酵热时未及时倒垛散热,料温升髙达30℃以上烧坏菌丝;料袋大,装料多,发酵产热温度高;发菌场地温度过髙加之通风不良;料过湿且又装得太实,透气不好,菌丝缺氧也会出现菌丝萎缩现象。黄曲霉主要由空气传播。可能与你的培养料灭菌不彻底,接种操作不严格,培养环境消毒灭菌不彻底。或者菌袋有微孔有关。对于轻微感染的,可以局部注射甲醛或者克霉灵药物进行除治,如果面积较大的,最好尽快分拣出来。以免继续传染。适当降低温度,加强通风换气。
平菇毛霉病又称毛霉软腐病。是由高大毛霉菌侵染造成的,其症状是病菇呈淡黄褐色水渍状软腐。一般多从菌柄基部开始发生,逐渐向上发展,个别也有从菌盖开始发生,软腐后的子实体表面粘滑,但无恶臭气味。菇棚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菌床长期积水、子实体过熟未采的条件下容易发生。
防治方法:防止菇棚高温,避免菌床长期积水,采菇时宁幼勿老,及时防治害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