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是一部将法式田园情调和中国文化传统理念相结合的电影,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敞开心扉的交流,才能唤醒爱。带给我们一种内心的感动。不过,令我更有感触的是,影片提醒我,要活在当下,及时完成一些想做、该做的事情,在有限的生命中不留、少留遗憾。
影片开始,爷爷拎着鸟笼到公园遛鸟,那是一只只陪伴了他18年的夜莺。时光追溯到18年前,爷爷和妻子在老家树林里散步的时候,捡到一只刚出生还不会飞的夜莺。后来爷爷为了陪儿子上学,到北京打工,不久就得到妻子病重的消息,本欲回家看妻子的爷爷因为工厂不给假,而错过了与妻子见最后一面的机会。爷爷曾经跟妻子许诺过,带这只鸟一起回去看她,但是终成遗憾,在妻子生前也没有实现,在妻子去世后也没有实现回家在妻子墓前放飞这只夜莺的心愿。年迈的爷爷在公园里碰到老朋友,老朋友告诉他,养了多年的鸟儿突然毫无征兆地死了,爷爷意识到,自己要尽快完成带鸟回家的心愿,因为再不行动,就没有机会了,正如他说的 ,人等不起,鸟更等不起。这才拉开祖孙返乡之旅,打开三代沟通心灵之窗。
时间从来不等人,我现在希望自己,也希望大家该做就及时去做,活在当下,有梦就去追,有想法就去行动,因为你不知带下一刻等待你的是什么。
2002年,一部名叫《蝴蝶》的法国影片温暖了无数人,它讲述了一位老爷爷和一个淘气的小女孩去山里寻找蝴蝶的温情故事。即便当时它并未在中国上映,却还是成为国内影迷最耳熟能详的法国电影之一。如今,《蝴蝶》导演菲利普·弥勒正在中国长住,并完成了他的首部华语电影作品《夜莺》,该片同样描写了一段祖孙情。在很快到来的5月16日,国内影迷就可以走进电影院观赏这部由李保田、杨心仪、秦昊、李小冉主演的《夜莺》了。
有人讶然于这样一部现实题材电影竟出自一位法国导演。在日前与新浪娱乐的对话中,导演菲利普·弥勒透露了他是怎样做到“接地气”的:搬到中国长住、学中文,多观察,多提问。他看到很多中国独有的现象,比如独生子女的娇惯、年轻人到大城市打拼、老年人的孤独;还有很多有趣的人群,公园遛鸟的老大爷,坐在胡同里的老太太……他把它们通通揉进电影中。而被问及对中国的总体印象时,弥勒称像个“大工地”,到处都在建设,但他喜欢这样的都市感和活力感。相比之下,巴黎更像博物馆。
片中很多角色都是广西当地人出演的,巴士司机,农民,郎中,小孩子,都是本色出演,虽说台词说的有点僵硬,有时候明显看得出有点紧张,但给人一种质朴平和的感觉。片中的打更人唱的那一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感觉他悠扬的歌声中有着沉淀的古老岁月。村民热情的长宴也很有意思,我想导演和制作团队一定花了不少时间去体会当地的生活吧。广西的风光美极了,用言语无法形容它的壮丽与秀美,配乐也很贴合这样的美景,连时光都变得温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