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渍土是在深 1米的地表土层内,易溶盐含量大于0.3%的土地。盐渍土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同环境条件有关。氯盐渍土易遭溶蚀而产生湿陷、坍塌等病害,但在干燥条件下,氯盐却可起粘固作用。
通过盐渍土地区的路线应尽可能避开易遭洪水冲淹的低洼地区以及经常潮湿或积水的强盐渍土地带。用盐渍土做路基填料,其含盐量应在容许范围之内。路基排水系统应保证排水通畅,以避免路基附近出现积水现象。路基应有足够的高度,以避免冻胀、翻浆和再盐渍化。如路基高度不能保证,则应采取毛细水隔断层以隔断毛细水,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为保证路基稳定和有效宽度,必要时还可采取加宽路基、放缓边坡、加固路肩及边坡等措施。
由溶蚀引起的路基破坏主要包括由于盐渍土浸水后土中盐分溶解、流失等导致地基出现的湿陷、洞穴等情况而引起路基出现沉降,甚至坍陷等的破坏现象。
这类破坏现象的出现主要与盐渍土地基含水量的变化有关,即地基所处区域水环境的改变。当地基处于干燥状态时,盐渍土中的各类盐以固体、晶体或二者混合物的形式存在,其强度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路基处于稳定状态。当由于地下水位升高或毛细现象使得盐渍土地基含水量增大时,地基当中的可溶盐分将溶解在水中,并随着水分的移动而流失,使得地基土的组成颗粒减少,各土粒间的间距增大,从而导致其颗粒间的聚合力减小,进而使地基的抗剪强度降低,最终导致其上的路基发生变形失稳,出现沉降等现象,严重者造成路基坍陷。
会造成路基的不均匀沉降、路肩及边坡土体变松等路基失稳现象。
这类破坏大多发生在以硫酸盐为主的盐渍土地区。该类破坏的发生主要与地基土温度的变化密切相关。硫酸盐的溶解度对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随着地基温度的降低,液态的盐溶液达到过饱和状态,盐分以结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单位体积比温度降低前有所增大,出现盐胀现象;当温度回升时,溶液的溶解度增大,硫酸盐结晶体又溶解于溶液中,使得盐渍土体积缩小。温度场的循环使得地基土不断地处在膨胀—收缩—膨胀的循环变化过程中,使得土体由于结构破坏而变得松散,造成土体孔隙率的增大、抗剪强度的减小及承载力的下降,引起上部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出现鼓胀、裂缝等破坏现象。同时,当地基土含水量较小时,土体中所含的固体硫酸盐在低温时吸水结晶,体积增大;当温度升高时,脱水变成粉末状固体,使其体积缩小。通过不断的循环,使土体出现变松的现象,这一现象往往影响路基稳定。
盐渍土地区路基排水主要考虑排除地面积水和降低、截阻地下水。做好路基排水设计非常重要,必须根据沿线地质、水文情况,设置必要的地面排水、地下排水设施,配合自然河流、农田灌溉渠,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统。地面水以排水沟、截水沟、边沟、蒸发池等措施疏引排除至路基范围以外。地下水应采取隔断、疏干、降低等措施以达到不致影响路基的稳定。
由雨水冲刷引起的边坡失稳而导致的路基破坏主要由盐渍土路基(主要是边坡)盐分的溶蚀和退盐作用造成。盐渍土路基受雨水冲刷,边坡表层盐分被溶解冲走,溶盐流失后边坡表层土体变松,使得其他细颗粒更加容易被冲走,在路基边坡和路肩上会出现许多细小冲沟,加剧了坡面侵蚀的发生,情况严重者将导致边坡失稳。同时,随着边坡侵蚀的进一步发生,降水的入渗量和入渗深度也进一步增加,松胀和膨胀作用将破坏土的结构,对盐渍土路基的稳定性非常不利,会导致路基湿陷、塌陷等病害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