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神》
我看《赌神》起码不下十遍。以前只是看热闹,片中的发哥太意气风发,气场之强大甚至可以让人忽略剧情的种种缺陷。前天再看想刺激疲惫的神经时,我突然意识到,其实这篇的核心不是讲赌技,而是说圈子。
任何一个行业,所谓信息不对等其实只是对一般从业者,对于行业内顶级的——在金字塔尖上的那几位(最多几十位),其实大家都知己知彼,关注对手也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手段。否则狭路相逢,两眼一抹黑,光凭一个勇字是难以取胜的。
行业越到高处,圈子越小。看看《赌神》拍于1989年,那时虽无互联网,但靠电话、电报、录像等资讯手段,更重要的是业内的“同声传译”——信息共享和口碑相传,使得对手的大部分信息不再是盲区黑洞,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耳目”,耳目就代表着有意识地记录着有关你的资讯,除非你不入江湖半步,那种所谓隐身于深山老林的绝世高手,越来越成为“哥只是个传说”的传说。
所以影片结尾发哥给华仔最大的礼物就是带他进入顶级的圈子,跟哥混,哥带你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圈子是高级和精致的江湖,人为的将入门门槛拔高N倍,所以剩下的都是精英,却能尝到行业内最大最甜的蛋糕部分,这就是赌神和他那些对手们所存在的世界,其实哪个行业又何尝不是呢?
大话西游
年轻时候看觉得特别低级粗糙,是部烂片,接受不了其中的一些猥琐桥段。只是在“还有一个名叫紫霞的,你叫了784次”时觉得讶异又欣喜。然而长大后,却深深爱上这部电影,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看。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此话虽过了头,情让人死而复生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了,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哭的死去活来了。但之于《大话》却在适合不过了,大话的世界时光都可以任意穿梭,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但在怎么大话,却也逃不过一个情字,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看《大话西游》如果你只是笑了,说明你还小,如果你哭了,说明你看明白了,如果你感动了,都不知道是笑还是哭,那说明你看懂了。而如果你一遍又一遍的看着,早已分不清是泪还是笑了,那说明你爱上它了。
枪火
天才的构思,天才的导演,天才的表演,250万投资,19个工作日,最简单的故事,最复杂的故事,没有主演的电影,全部是主演的电影,14项提 名,9项大奖,有名字的角色有10个,唯一的女角出场不到3分钟,最终挂掉,没名字。而这一切成就,都是在黑帮电影日趋式微的2000年获得,在银行映像 一系列叫好不叫座的电影之后,杜琪峰破釜沉舟,拿出仅有的250万完成这部神作 这部电影好看的部分在于不说,极少的对白,大量留空,所有的精髓都在于自己品味,越看越有味道,越想越觉得深不可测,没有一帧浪费,没有一句台词废话
开心鬼
轻松、愉快,简洁,明了,这是一部可以一边看一边嗑瓜子的电影。 当年的李丽珍青春靓丽,纯美动人,即便放在当下审美标准下,也是会让男生心动的女生类型。只是片中对这个角色的处理太过草率,那样轻薄的男子即便被强迫跟她结婚,婚后又怎能保证不再出轨? 朱榜眼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很诡异,可爱之余,也有可怖的一面。尤其是淡黄色画面回忆的片段更令人毛骨悚然。不过开心鬼系列还是以喜剧居多,特别是张曼玉主演的那一部,笑点特别多,楼主觉得这是再《蜡笔小小生》之后让我笑的最多的一部电影。但是结局一样让我很感动。
五福星系列
“五福星”系列大约就是从《奇谋妙计五福星》开始,陆陆续续拍了《夏日福星》、《最佳福星》、《福星高照》、《福星闯江湖》等十部左右,80年代的时候很受欢迎,与新艺城的“最佳拍档”系列分庭抗礼。我记得小时候那些有线电视台也老放,这次一看,果然大多都似曾相识。
“五福星”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典型喜剧,草根、热闹、功夫喜剧大杂烩,这一系列的核心是洪金宝、冯淬帆、吴耀汉、曾志伟、秦祥林(后来换成苗侨伟)这五个胖的胖、瘦的瘦、丑的丑、矮的矮的怪异组合,而最好看的就是他们如何想法设法去占女人便宜,先后被糟蹋过的女星包括:钟楚红、胡慧中、关之琳、刘嘉玲等等,不过都是些搂搂抱抱的小揩油,满足一下男性观众猥琐的意淫情趣,虽然每次花的心思和得到的满足完全不成比例,但这帮小男人们依然乐此不疲,不断想出新的花招。
除了揩油之外,功夫打斗和飞车都是少不了的,成龙、元彪、刘德华都曾专门来客串里面的动作戏,而《奇谋妙计五福星》里还有一场五、六分钟的疯狂连环撞车,纯粹是在展示视觉奇观,非常明显的卖点安排。
这系列里比较邪门的是1989年的《福星闯江湖》,王晶编剧,这胖子真是山寨的祖师爷,片子里大肆恶搞了《英雄本色》和《监狱风云》,“坚记车房”变成了“坚记英雄复仇中心”,最后还穿起小马哥、济哥满是弹孔的风衣,来了场完全胡闹的枪战。基本上也宣告了“五福星”系列的终结。
喋血街头
港产不可多得的片子,本片始终围绕着情义为主题,将兄弟情义描绘的淋漓尽致,探索着情义与利益间的关系,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他们是如何选择的。
我很喜欢影片里他们三人骑着自行车比赛的那段,那段贫困而快乐的日子。影片的音乐也是其中的亮点(我认为),那忧伤的口琴声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吹的不是口琴,吹的是忧伤~
值得一提的是张学友的演技,在本片里张的演技丝毫不逊于梁朝伟、任达华、李子雄等影帝级的演员。
《喋血街头》有着比《英雄本色》式的英雄片更为深刻的反思,《英雄本色》着力张显的是人不甘在逆境中沉沦听凭命运的摆布,奋起反抗拼尽全力,是小马哥所讲的“我就是神,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就是神”那种英雄豪迈的悲歌。而在《喋血街头》中,主人公们则身不由己,在大时代的洪流和命运的摆布之下,徒于奔命,却难以逃出生天,这一点在梁朝伟和甄楚倩桥头相会的一场戏中被表现的伤感无助,坐在河畔的二人看着水中飘零的枝叶(河中的枝叶是特意做的吧),谈起乘船离开的奢侈愿望,深入骨髓的伤感配合前面枪口下狂喊“I’m Hongkong people!I’m Hongkong people”求救两相参照,港人的某种微妙心理被表现地不留痕迹却哀而不恸
终篇的复仇在不断剪入的闪回中还是最终完成,却全然没有复仇式的快感,梁朝伟击毙李子雄之后的一抱一放和仰天长嚎都使观者在烈火烽烟之中看到了所谓英雄的苦楚和和命运无情的悲剧结果,终于一切在轻描淡写的音乐中定格,英雄和反英雄,情谊和背叛,出走和回归,这部吴宇森真正倾心的影片也在喧闹的香港影坛无甚波澜,几乎销声匿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