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懂”的意思就是,让你把这个知识点给别人讲一遍,毫无障碍,你能讲清,对方也能听懂。
要给别人讲清一个知识点,你要能理解它的来龙去脉。比如说,讲一个历史事件,要能说清它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与同类的历史事件相互比较。讲一个地理建厂厂址选位,要能说清它的工业区位、农业区位、优点缺点、影响,等等。讲一个数学公式,要能说清它的推导过程、特殊情况、注意事项。要给别人讲清一个知识点,你要能很好地举出例子。比如说,讲一个数学公式,你要能说清楚它的应用情况,随手给出一个简单的例题;讲一个英语语法点,你要能给出一两个句子;讲一个生物知识点,你要能说清楚它对于人体或者环境或者动物的作用。每一次给同学或者学生讲题讲知识点,我都感觉是一种很全面的自我检测。因为也许你觉得理所当然、一语带过的一个推导过程,别人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在你和别人讲这些的时候,你才可能真正注意到这些步骤,然后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另外一个学懂的标志,就是学能有所用。有些东西,你可能真的无法用言语表达,但是你知道如何去应用它。比如说英语是我最擅长的,但是我从来就没有去认真学过什么语法,对这些语法点的了解只是泛泛而已。直到最近我开始做家教的时候,我才开始认真的去学那些语法。但是我学懂了语法吗?我认为我学懂了,因为我会做题,会应用,能交流,这是学语法的目的,我达到了这个目的,我就学懂了语法。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并且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它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是一个过程。也因为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而人类作为认识的主体是世代延续的,社会实践就是不断的发展。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得多次反复。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如果您是一个学生(小学-大学本科),那么对于你来说,你面临的未来进入社会工作。在这个阶段,你的“学懂”,应该定义为能够从点出发,每一个相对割裂的模块都能够“理清目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会计学能够吃透三张表,吃透各个会计科目。税法能够理清各式各样的税名和避税方式。我觉得,针对一个本科之前的学生,能够达到这样的状态就已经算学懂了。因为这个阶段并没有要求你能够整合,能够深入,我们活在世界上,精力是有限的,能够为了目的而去随时调整你的“学懂”的定义,也是你能力的一部分。 而在更高阶的学术里(研究上以上),这个时候,你的目的可能是去为了做更专业,门槛更高的工作,或者钻研学术,做真正对社会发展有意义的事情。那这时候,目的变了,你的学懂的定义也变了。这时候,学懂就并不仅仅局限在掌握各个割裂的模块,而是能够将各个模块整合,发现某学科或者某个行业最直接埋藏最深的那条逻辑,进而能够从宏观角度上理解各个模块的互相关系,强化联系认知。进而互相促进,产生新认知和新思维。比如:会计里的某个科目,为什么会这么设计?有可能是因为审计工作中某项原则导致的,也有可能是因为税法导致的,更有可能是因为经济学的某个概念而反推导致的。能够通过现有知识去发现行业最尖端的知识,宏观上能做到理清整体行业大逻辑和各个模块的小逻辑,微观能够在自己喜欢的模块里深入探索并有所收获,这就是这个阶段的“学懂”。
比如对在校学生而言,一本教材的内容,他能够全面掌握,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无论考试题目从哪个角度来,他都能够应对。这就意味着针对这一门课程,他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懂。出社会了,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对这一门的知识的起始和发展历程洞若观火,对这一门知识未来发展的走向有了解和随时的掌握,并能在需要的时候快速完成知识的更新,不会在这一领域里被落下,针对这一门专业知识,他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懂。人的一生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里都做到精通和了解,但做为一个人,他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的时候,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做到快速学习和了解,知道哪些问题能从哪些渠道获得知识去破解,哪些问题可以从哪些地方获得帮助,从而避免不利结果的发生。哪些问题已经产生了,如何把问题所造成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同时,他能反思问题发生背后的种种真实原因,检讨自己不足的地方,总结经验,适用于自己今后的人生。这个时候,他对人生这门学问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懂。单就知识体系的学懂而言,并不困难。而人生智慧的通达和圆融,才是最难的。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经历人生的磨难,珍惜磨难所给予我们心智的历练,从古今圣贤的思想和行为中汲取营养,韬光养晦,励精图治,弃小智而容大慧,舍小利而抒大志,远小人而近君子,心有神明而行为坦荡。这才可以说,这个人做到了人生境界里的学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