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是我国民间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后短期回热天气。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这种回热天气欧洲称之为“老妇夏”天气,北美人称之为“印第安夏”天气。1999年我国的秋老虎来得晚,来得凶。9月上旬,河南省持续5天高温在35-38℃之间,济南也攀升到36.2℃,南京、重庆、武汉、南昌、四只火炉又重新升温至35-39℃。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
“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今年8月8日立秋之后到19日,秋老虎似乎是睡着了,这期间全国大部气温偏低,有地方甚至出现历史极值。但从20日到昨天,由于副热带高压的加强、西进,江淮、江南和华南大部气温明显回升到35-38℃,预计未来两到三天,上述地区的高温天气还将持续,看来这些地方的秋老虎醒了,并开始发威了。入秋之后,尽管昼夜温差变大,但是白天有时仍然很热,特别是秋后久晴无雨时,暑气更加逼人,民间素有“秋老虎”之说。但只要注意饮食,“秋老虎”是完全可以降伏的。清热解暑类食品不能一下子从餐桌上撤除。
秋老虎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持续日数约7-15天。这种天气出现的原因是南退后的副热带高压又再度来袭,形成连日晴朗、日射强烈,重新出现暑热天气,人们感到炎热难受,故称“秋老虎”。此时仍有夏的高温,加上天晴少雨,气候干燥,感染到的燥邪为温燥,主要伤阴,即损害人体的津液。表现为皮肤干燥、眼干裂、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小便赤黄、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痰中带血丝,甚至发中至高热。许多疾病发生在这个时节,常见的有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炎,急性或复发性哮喘等疾病病,肠胃疾病、意外损伤也时常出现。
“秋老虎”经常发生在八月到九月之间,指立秋后短期出现的回热天气,其温度丝毫不亚于夏天。中国地域辽阔,每个区域“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但入秋后雨水减少,空气湿度下降,低于人们生活所需限度(相对湿度70%)以下,所以干燥的气候成了秋老虎的主要特点,秋燥伤津,会不断伤害身体,及时的保健,对于防治秋老虎带来的不适症状是很有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