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失明的后天复明,首先需要重新学习建立视觉,应该是可以学会比如看到桌子就知道这个是桌子,但应该是不能再建立立体视觉了,因此看不了3D电影。一个人的视觉形成,要先有眼睛这个器官的全套功能,所以角膜、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都不能出毛病。然后视神经经过颅底的嗅球,到达大脑最后部的“初级视皮层”,在这里做一些初步的处理,如深度感知、全视野重建等等。 初级视皮层的输出信息沿着两个渠道,分别成为背侧流和腹侧流。腹侧流依次通过梭状回与杏仁体,进入下颞叶(Inferior temporal lobe)。该通路常被称为“内容通路”,参与物体识别,例如人脸识别。科学家对那些车祸或外伤而大脑受损的病人,研究了其视觉功能障碍的对应情况,得到很多有趣发现。
视觉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开始可能无法产生3D影响,但是通过学习和认知功能的建立,他会逐渐产生3D感官,但前提是双眼,单眼的还属于伪3D。一些天生失明的人在与死亡擦肩而过时感觉自己灵魂离体、看到了幻象。对有些人来说,这似乎很自然;但对其他人来说,则不啻是令人困惑的震撼体验。很多人在濒死体验(NDE)中都感受过灵魂离体。1982年的盖洛普民调发现,曾经濒临死亡的美国人中有15%分享了他们的濒死体验。9%的人经歷了典型的灵魂离体,11%的人表示他们进入了另一境界,8%的人说他们遇到了另外空间的生命。对于盲人来说,他们的视觉感知则又为濒死体验增加了一重神秘。
天生失明多年的人复明,,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在他们看来也存在着极大的辨识困难,更不要提看3D电影了吧。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曾经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表达了对光明的美好向往。在海伦的设想中,重见光明的第一天,她要把所有朋友都叫到跟前,好好地认一认他们的脸;第二天,清晨的时间她打算拿来看壮丽的日出,白天将去参观博物馆,欣赏拉斐尔、达·芬奇等人的油画;第三天,在纽约这座城市的街头漫游,观察人们的生活……
一个盲人重见光明的经历20世纪初,英国一位名叫西德尼的男孩出生了,不幸的是在他刚满10个月的时候,就因一场严重的角膜炎夺去了视觉(海伦是1岁半时因一场高烧毁了视觉和听觉的),此后50年他一直生活在黑暗中。除了依稀记得红色、黑色和白色外,他的视觉经历几乎是一片空白。1959年元旦,52岁的西德尼接受了角膜移植手术,重新睁开了眼睛。这一天成了他生命中的分水岭。可是,麻烦事也跟着来了。首先,西德尼无法识别人的脸。手术后,他头上的绷带被解开时,他听到有人对自己说话。当他转过头朝声音传来的方向看时,他看到的是一片模糊,他意识到,这或许就是给自己做手术的医生的脸。但是,要是没听到声音,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把那模糊一团的东西认成是一张人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