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框剪结构或剪力墙结构中,要做到连梁一根也不超筋,这几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计算中,由于考虑构件是按弹性考虑的,墙的刚度远大于连梁的刚度,在墙稍有变形的情况下,连梁会承担极大的弯矩和剪力。此时连梁会先开裂,这正是抗震所要求的连梁成为抗震的第一道防线,也是计算中允许对连梁刚度折减的原因。根据计算,我们可以得知,连梁截面越大,刚度越好,其越容易超筋。
因此,在计算时出现连梁超筋,不要一味地调大连梁高度。对洞口高度较小,上部有较大高度时,可以考虑设成两根连梁,避免出现一根高度很大的连梁。在此情况下,计算时可以假定一根宽度为实际宽度的两倍,高度等同于实际连梁高度的一根连梁,来取代每层有两根连梁。连梁其跨度往往较小,因此受弯并不是其主要作用,而连梁要保证剪力的传递,这也是规范中对强剪弱弯的一个体现。连梁在开裂后,根部形成一个塑性铰,能 承担部分弯矩(这个弯矩往往是足承担连梁跨度内的荷载),因此对连梁的受弯 超筋,可不必过分在意。而连梁的抗剪能力是应当予以保证的,规范中给出了加 交叉暗筋和交叉暗撑的做法。方法:首先超筋的连梁要把钢筋配满;其次如果只有一两层超筋,就可以把其上下各若干层的钢筋放大;如果超筋的连梁层数过多,也可以把两侧暗柱钢筋放大。以上均是经验的补偿方法,也可以通过精确计算得出结果,那就是上面提到的高规7.2.25条。
高层建筑中,由于连梁两端墙肢的不均匀压缩,会引起连梁两端的竖向位移差,这也将在连梁内产生内力。在设计时,即使采取降低连梁内力的各种措施,如:增大剪力墙的洞口宽度;在连梁中部开水平缝;在计算内力和位移时对连梁刚度进行折减;对局部内力过大层的连梁进行调整等,仍难使连梁的设计符合要求。在墙肢和连梁的协同工作中,剪力墙应该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在正常的使用荷载和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应该处于弹性工作状态,连梁不应该产生塑性铰。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允许进入弹塑性状态,连梁可以产生塑性铰。根据抗震设计规范总则的要求,建筑物在遭受低于该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损坏或不需修复仍可使用,当遭受高于该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因此,剪力墙的设计应该保证不发生剪切破坏,也就是要求墙肢和连梁的设计符合强剪弱弯的原则,同时要求连梁的屈服要早于墙肢的屈服,而且要求墙肢和连梁具有良好的延性。
首先超筋的连梁要把钢筋配满;其次如果只有一两层超筋,就可以把其上下各若干层的钢筋放大;如果超筋的连梁层数过多,也可以把两侧暗柱钢筋放大。以上均是经验的补偿方法,也可以通过精确计算得出结果,那就是上面提到的高规7.2.25条。剪力墙通常是不会超筋的,看剪力墙不是看配筋,是看轴压比的,轴压比超了,这墙就有问题,如果剪力墙算出来就已经超筋了,那这墙就有大问题了,连梁超筋倒是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但这是可以很简单解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