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影响力,是一些人对另一些人造成他所希望和预定影响的能力,或者是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一个人或其他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权力,权为衡器,权力,是平衡的力量、平衡的能力。《汉书·游侠传·万章》:“﹝ 万章 ﹞与中书令 石显 相善,亦得 显 权力,门车常接毂。”权力通常包括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两种。经济权力是指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权、支配权、分配权和管理权。政治权力主要是指国家权力,也包括党派的权力和团体的权力。
权力的特征是:
(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具有社会性。
(3)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权力的上述特点决定各种权力的行使方式是不同的。一般说来,经济权力是国家靠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来运转;国家权力是靠宪法、法律、法令、命令和带强制性的各种决定、通告等形式加以颁布和确认,并由军队、警察、法庭等政权机关保证其实现。党派和人民团体的权力的行使是靠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指导,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掌握的只是一种“间接权力”,要把自己的意志贯彻于整个社会,需通过国家变成法律和法令来实施。参见“权利”。
权力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是政治学、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在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对“权力”的可能有四种甚至以上的定义:“权力”作为个人或国家的追求目标(power as a goal);“权力”作为影响力(influences)的度量(measurement)尺度,即资源的内容与多寡;“权力”作为政治斗争的结果(results);“权力”作为一种宰制(domination)与被宰制关系的表述。权力:在反对情况下仍能实现自己意志的能力(米尔斯)。政治哲学侧重个人、团体、国家等单位追逐的目标的探讨。国际政治学则侧重国际行为者影响力的度量。
在我国隋唐以后的中央大官,最尊贵的莫过于所谓的“尚书”了。其实“尚书”一职,在秦汉官制里原是皇宫里面的“五尚”或“六尚”之一——什么尚宫、尚寝、尚食、尚衣、尚书(可能还有尚厕吧)等等。那都是服侍皇帝和后妃的黄门内官,只有宫女和太监才能担任。男士要当尚书,先得阉割,才能入宫。可是在西汉武帝、成帝之世,皇权上涨,这个原是阉人黄门充当的尚书小官,因为是天子近臣,渐渐就重要起来了。时至东汉之末十常侍乱政之时,这些尚书就把朝中的“三公九卿”全给架空了。这一架空政治,经过魏晋六朝,就变成九卿备位、尚书当权的怪现象。至隋文帝统一天下,改革官制,乃干脆把九卿全废,改用“六部尚书”。当然隋唐以后的“尚书”,太监也就没份了。现在社会中西方管理讲究科学、中国管理讲究权变,这里面既有继承中国古代管理智慧的因素,也契合了西方管理中一条重要的原理:管理是科学的,但同时更是艺术的!
在百年之前的戊戌变法中,光绪帝所倚重的康梁师徒发觉了保守派顾虑权势得失而反对新政,在变法中提出了“质变而形不变”的具体主张。具体主张是向皇帝建议把一切高官厚禄的名位和王公大臣的职权,表面上全部保留不动,然而在同一时间,则重用小臣主政来推进改革,例如裁汰冗员、撤销无职部门、废八股、试策论、开学堂、练新军、满汉平等、满族人民自谋生计等“新政。与此同时,光绪皇帝也真的绕过大臣而重用小臣。第一当然是康有为,康自工部主事,升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即今之“外交部”),在“章京上行走”。虽然还是个五品小官,但是康有为可专折奏事,为天子近臣——成为一个举朝瞩目的实际掌权人物。其后不久,光绪帝又使用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弟等四个年轻小官,以“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襄赞天子,处理日常政务。这一不次之迁,一下就把军机处和总理衙门都给“架空”了。不得不令人赞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