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生态系统是指在中纬度地带大陆性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由多年生耐旱、耐低温、以禾草占优势的植物群落的总称,指的是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生产者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保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草地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系生态平衡、地区经济、人文历史具有重要地理价值。草地与森林一样,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之一。草地群落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辽阔无林,在原始状态下常有各种善于奔驰或营洞穴生活的草食动物栖居其上。草地可分为草原与草甸两大类。前者由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在地球表面占据特定的生物气候地带。后者由喜湿润的中生草本植物组成,出现在河漫滩等低湿地和林间空地,或为森林破坏后的次生类型,属隐域植被,可出现在不同生物气候地带。
根据草原的组成和地理分布。可分为温带草原与热带草原两类。前者分布在南北两半球的中纬度地带,如欧亚大陆草原、北美大陆草原和南美草原等。这里夏季温和,冬季寒冷,春季或晚夏有一明显的干旱期。由于低温少雨,草群较低,其地上部分高度多不超过1 m,以耐寒的旱生禾草为主,土壤中以钙化过程与生草化过程占优势。后者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其特点是在高大禾草(常达2—3m)的背景上常散生一些不高的乔木,故被称为稀树草原或萨王纳(Savanna)。这里终年温暖,雨量常达1 000mm 以上,在高温多雨影响卞,土壤强烈淋溶,以砖红壤化过程占优势,比较贫瘠。但一年中存在一个到两个干旱期,加上频繁的野火,限制了森林的发育。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是在非生物(大气与土地)、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与社会因素(劳动生产因素、科技等)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以草本植物为基础,有家畜或野生动物生存,以收获饲用植物和动物及动物产品为主要生产目的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分支,包含4个生产层次: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外生物生产层。社会劳动因素对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发生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系统进化的内因,这一点有别于自然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就是草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内容。
草原中纬度地带大陆性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由多年生耐旱、耐低温、以禾草占优势的植物群落的总称。草原群落的高度不高,但密度却很大,有明显的季节更替,发育盛期在7月~8月间,正是雨多高温的季节。草地生态系统指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生产者的陆地生态系统。因所在地区降水少、蒸发大,因此其结构、种类、生物量等都比森林要低。植被层的高度不高,植物个体小,但密度大。因季节变化,不同植物种类表现出不同季相,同时因层次分化不明显,鸟类比森林少,哺乳动物中以较小的穴居和较大健走动物为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