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太多,奇葩的屈指可数,容我一一罗列:
一、婚礼习俗
在我的家乡,结婚当天,新郎官的父亲,会被穿上大红色的女士内衣内裤(像超人那样外穿),脸蛋上会被抹上锅底黑黑的烟灰!身上绑一些柴火棍和不锈钢盆子之类的,能敲响的东西。被同乡的男青年,男壮年和小孩子们赶着走,边敲边打他。名其名曰“打烧火佬”。起源已经无从考究,从小看到大,没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反而觉得挺有趣。被打的和打人的参与者都很开心。直到带一些朋友回家玩,赶上乡里喝喜酒,从朋友的眼里,才得知,这是非常奇葩的习俗。事已至此,只能庆幸我父亲生的是女儿,我结婚的时候,不用被整。哈哈。
二、宴席的习俗
红白喜事各种宴席,都是吃流水席。流水席:是指固定N张桌子,一轮吃完了,下一轮的客人再吃。本来这种方式没什么奇葩的,奇葩之处在于:抢位置!有一些人,为了早一点吃上饭,会在已经就坐的客人后面,紧贴着,苦苦守候。也是像第一条的风俗一样,我自己并没有觉得奇怪,还是外地的朋友告诉我。这样吃饭,看上去特别奇葩,还没开始吃呢!自己的位置就排上队了,都不好意思细嚼慢咽的品味美食。哈哈。这个习俗的形成,应该和早年的物质不丰富有直接的关系。很小的时候,但凡有一家人办酒席,都是挨家挨户的借桌椅板凳,碗筷碟子,慢慢流传下来,直到现在,虽然可以一次性的摆上好几十上百桌,供客人同时享用。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沿用早年的习惯。我个人觉得挺好的。
三、吃早餐
家乡的老屋是有很高的门槛的,可以当凳子坐。一大清早,爸爸煮好了面条,乘上一大碗,往门槛上一坐。左邻右舍的叔叔伯伯们也会端上自己家里煮的大碗挂面,一起坐在门槛上,一边聊天,一边大块朵颐。我时常拿着最小的碗,去爸爸碗里夹一筷子,自己一口,狗狗小黑一口,边玩边吃。等爸爸吃完挂面,会在辣辣的面汤里放一些米饭,拌着吃。我会去挑两勺子饭,再去锅里挑两根小油菜吃。各自吃完,又离开门槛,带着各自的碗回去。不过,这都是老早的事情啦。一次老屋后面山体滑坡之后,乡亲们在政府的扶持下,另择宝地,建起了楼房,没有高高的门槛的楼房。
我的家乡是安徽的舒城县。说来奇葩是我结婚后才知道的事情。以前我一直自诩为新时代的女性,不要学习那些繁文缛节,陈旧习俗。我的父母呢也都是非常的开明。所以在自己家我还没感觉过我们那会有什么奇葩的风俗习惯。
我们那边新婚第一年的新人要回丈母娘家过端午节。我的爸妈呢常年在外地打工。我呢好怀孕5-6个月了。活蹦乱跳的。就像回家待一段时间。可是我爸妈不在家。我妈妈就让我去大姨家过几天。我就欣然同意了。那时候刚好赶上我弟弟学车,也会来。我老公把我送到老家就回去上班了。端午节当天过来了。因为要过节啊对吧。白天一切正常。到晚上了,家里人多啊,没地方睡。我弟跟表哥一张床,我跟老公,大姨他们自己睡。老家到处都是蚊子。蚊子多的能把人吃了。非常的恐怖,我就急着回房间休息。我老公开了一天的车也很累。就想跟我赶快睡觉得了。我大姨这个时候发话了。说我老公不能跟我睡一个房间。刚开始我老公以为是我大姨担心晚上我老公不老实。但是那时候我都怀孕了。我老公赶紧说不会乱来的让大姨放心。大姨说不是这个事情。我们家这边的习俗就是这样。不管是什么时候回来,在老家女儿女婿都不能再一个房间睡觉。如果睡了这个家就不吉利,具体我也不清楚。反正就是对长辈不好的意思。哇塞,我老公当时就受不了了。我老婆我都半个多月没抱抱睡觉了,想死了就赶紧过来了,开了一天的车,累成狗了还不给一起睡觉。我当时也懵逼了。毕竟我也想老公啊。当时真的无语。
为了化解尴尬。我老公就说那家里没有长辈,一起睡觉就没事了吧。我大姨说那没事。我老公又把我带回我自己的老家房子里了。家里没人住都难闻死了。我临走之前,我大姨还叫我明早过去吃饭。不来就是说我不原谅她。心里会难受。哎。我只能答应。这个事情也就这么结束了。
现在回忆一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会有那么一两个不对劲都正常。其实我觉得像我们家这样的习俗真的可以摈弃掉了。那些忠孝全的都建议保留弘扬。但是这类的没有任何意义。儿子娶媳妇回来不给同房,娶媳妇干嘛。女儿带女婿回来不同房。你们都是怎么想的嘛!我是费解的。
过年禁止说和头发有关的种种话题,如剃头、理发、染发等等。
从小就听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不管这话是迷信还是误传,大伙春节还是希望家里人平平安安。剪啥呀,你穷?瑟的样儿!一个月头发也长不出多少,不弄头发会死啊!不是亲舅也不能剪头!
禁止说债务纠纷、损益得失等等和钱财有关的话题。
那些在饭桌上还推销理财产品的金融从业者你们真是够了。钱要多少是多?炒什么股,理什么财,显你有啊!嘚瑟嘚瑟的!
结婚前一天,男的加冠,俗称“上头”;女的加笄,俗称“拢头”。届时,男家正厅摆开方桌,上供“上头团子”、三牲、佛马、红烛和一红漆方盘,盘中放着新郎礼帽,新郎行三跪九叩之礼,掌礼唱赞美诗。礼毕,燃放爆竹,由一对有福有子的夫妻把礼帽戴于新郎头上,就谓“上头”。当天,大宴媒人和亲朋,名为“上头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