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花钱,前提是一定要想办法去挣钱
有些人可能会,有些人可能不会
关键是要有钱花
看钱花在哪
挣钱很难,但变成“有钱人”不难。
咪不蒙周末看了一本小说,主人公是个吝啬鬼,虽然他是当地数一数二的有钱人,但只肯给重病的儿子叫一个江湖郎中看病,因为这个郎中出诊费只要一块钱,而别的大夫都要十块钱。
这位主人公是有钱人吗?肯定是,毕竟他花钱买下了很多的土地。
但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有钱人”的感觉吗?咪不蒙可看不到。
所以,有钱没钱,除了要看存款,还要看“感觉”。花对了钱,没钱也能感觉到有钱;而像小说里主人公这样发错了钱,有钱也一副穷鬼的模样。
花钱的感觉倍爽
咪不蒙曾问过二蒙:“不开心了怎么办?”
二蒙回答我说:“去逛街,去花钱,去买买买!”
很多女生都像二蒙这样,心情不好了,就去花钱;花完钱,她们的心情确实变好了。当然,并非只有女生花钱觉得爽,男生也一样。
为什么呢?这里面可有心理学基础:“消费是大家都看得到的,而储蓄则是私人的。”
微博有个功能叫“小尾巴”,可以显示用户使用的哪款手机。所以,刷微博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来自“iPhone 7”、“iPhone 7 plus”、“华为P10”等。
这就是一种炫耀型消费,因为这个小尾巴的存在,我买的iPhone就能被大家看到。而至于我花了多少钱,储蓄减少了多少,只有我自己能看到,所以是私人的。
有钱的感觉从哪来的?正是从这种炫耀型消费的比较中。发自iPhone的用户A显然会比发自低端手机的用户B,更“觉得”自己有钱,即使A的工资还不如B高。
A和B到底谁更有钱,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觉得自己有钱。
再强调一次,有钱是一种感觉。大部分人有100元时,只觉得自己有50或者80,而有的人却能觉得自己有120元。多出来的20元,就是他的富裕感。因为这个富裕感,即使没钱,我们也能体会到有钱的幸福。
花出“有钱”的3个姿势
那么,怎么花钱能让我们获得这种“有钱的感觉”呢?
如果你并不觉得自己有钱,那么先想想平时钱都花在哪了,这些消费肯定不会增加“有钱感”。比如,花在了水电燃气费、柴米油盐、房租房贷上。这些消费都属于必要支出,必要支出并不会让我们觉得有钱,只会让我们觉得更穷。
而再想想,如果约朋友去吃个晚餐(当然不是为了工作交际的那种)、攒钱出国旅个游,或者简简单单地回家看望一下爸妈。这些活动虽然也要花钱,但因为是非必要支出(你可以不去),所以就能给人带来一种“有钱感”。
这些姿势还有哪些呢?咪不蒙总结了一下:
1、做慈善,帮助别人。
人是一种很奇妙的生物,会因为帮助别人而获得快乐。美国的神经学家做个这样的实验:
给实验参与者100美元,然后把其中的一部分强制分给有需要的人。实验参与者看到自己的钱,帮助到了困难的人,他们大脑皮层的两个原始区域——尾状核和伏隔核变得活跃起来。
上面是强制性的,而如果换成了他们自愿捐出一部分钱,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两个区域比之前更加活跃。
为什么是这两个大脑皮层的原始区域变得活跃?这说明帮助他人是一种本能,留在我们的意识深处。
原始社会时,生存竞争残酷,只有那些能够互相帮助的人才能生存下来。而这些人,正是我们的祖先。所以,把钱花在慈善上,就能获得本能的幸福感,变成“有钱人”。
2、买体验,而不是买商品。
体验可持续,而商品却是短暂的。从商品中,我们只能获得短暂的快乐,而从体验中却可以获得长久的幸福。
拼商品,我们肯定拼不过有钱人;但拼体验,大家就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比如,咪不蒙之前说的:约亲密好友吃个饭,去远方旅个游,或者单纯到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再比如iPhone。买iPhone,不是单纯为了一部手机,而是要买那部iPhone带来的优秀体验,流畅的系统、人性化的操作、优质的拍照??一部手机不能给你带来幸福感,但它给你带来的体验,却能让你觉得幸福。
3、为家人、朋友花钱
咪不蒙曾亲眼见过这样一个场景:本身生活清贫的老太太,在得知自己的好友姐妹生病后,花钱买了很多礼物过去探望。这位老太太穷吗?穷,但我依然觉得她很有钱。
不远千里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探望满月的侄女;又给爸妈买了他们喜欢的礼物,顺便也没忘了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
家人、朋友是我们最重要的亲密关系,为维护它花点钱,不仅会让我们幸福,也会获得一种“我有钱可以照顾他们”的感觉。
我更认为这个要因人而异吧,比如穷人他想花钱,他也没得抢话,说道这些全越花越有钱的,都是说那些有挣钱能力的,确实是,如果不花钱的话,总觉得自己有钱,那么可能挣到钱就少了,你有足够的花钱的能力的话,那么就代表着你有足够挣钱的挣钱能给你花的越多,你就要挣得越多,才能供得上你花的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