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
我们常常觉得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都是受我们主观意志控制的,但有时候事后会想想,我当时怎么就那样了呢?
旁观者效应就是其中一个,我们的心理和行为是怎么悄无声息地受到周围环境影响的。
1964年3月。28岁的美国女生Genovese在纽约皇后区的一个住宅区被刺杀身亡。根据记录,当时多达38人(这个具体的数字后来在43年后有被揭露数字被杜撰)袖手旁观,但确实在当场很多人都在家里的楼上看到了这一幕,时间持续超过半个小时,却没有任何人实施干预,也没有任何人报警。这件事震惊了整个美国,当时的社会评论都是“现代社会人性的淡漠”,“冷血的纽约人”等等。
跟我们的很多时事很相似哦。印象最深的是佛山小悦悦事件。
人们会第一反应出现这种评价,“基本归因谬误” 就是别人做了不好的事一定是,或者别人失败了,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一定是这个人本身的问题,归因于这个人的内在特质,而不是外在情境因素,也许他是情势所迫、或者这个场合有特殊的潜在规律之类的。
这个规律会导致,如果这件事发生在那个感叹世态炎凉的你身上,你很有可能是其中的一员。。。重点是要跟大家说的是在这个特殊场合下的“潜在规律”,为什么会造成我们“不去实施救援”,或者造成“不帮助身处危险中的人”,以及相关的实验研究。
是装逼的时候,不认识的人,刚见面问到从事什么行业,一说心理学,对方眼睛就像突然亮了一样。然后就会被问一些好气又好笑的问题,“知不知道我在想啥?”,“你把我催眠下呗,最近睡得不好”,“学心理学的是不是都有问题呀,很难找对象吧?”
在心理承受度上,还有思想领域,比如亲人去世这件事。我觉得比其他人都略微的高深那么一丢丢。无论下葬的过程中其余的人是真哭的,还是假哭的,我的心态一直都很平和。因为我能理解生老病死的真正含义。
很多人因为面临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扰,所以去接触心理学,经历了一段比较痛苦的时间,之后我开始寻求心理咨询,也开始比较系统地学习心理学,它帮助我走了出来。
我同学有选择恐惧症,但我因为学了心理学并且了解她,所以每次都能帮助她选择某一样东西,这一样东西是可以让她很愉悦的接受,买了之后也不会后悔,她说谢谢我。
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追到自己喜欢的人,因为我可以从他的一些行为及时判断他的想法,从而走出下一步,得到他欢心,让他喜欢上我,我觉得我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