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办公,且把它称作上班吧,从春秋时代开始,国家大臣的上朝时间逐渐定型为卯时(即早晨五至七时)。不过啊,地方官员和京都官员上班时间就有点不一样了。
地方官员不需要上早朝的也需要签到,需要参加点卯的地方官员,参加地方官府安排的主官点卯,大约早上五点。听从安排一天的工作,商议政务。大约七点多就结束,然后各自去办各自的差遣或者到本岗位上坐班,大约四点左右下班。不参加早朝也不参加点卯的地方官员,多在八点左右到岗。因为一般九点前后主官会来安排当天的急务,这是必须优先完成的紧急工作。但是中途溜号,出去吃饭的官员,不在少数。但主官一般不管,只要工作按时完成好。
参加早朝的京都官员是怎么上班的呢?以明清为例:
据大明会典记载,明朝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不过明朝的时候,北京内外城没有分别,到了清朝时内城只许满人居住,其他汉族官员基本住在宣武门外,他们的住所距离紫禁城较远,所以起得更早。
而清朝也是需要早起等候,起早摸黑的各位京官到了紫禁城外,还不能立刻进入,他们要在东华门候着。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这时候不管多大的派头,都得下马、下轿,步行。
当然也有例外情况。一是大臣被皇帝特赐“紫禁城骑马”殊荣的,可以骑着“穿朝马”进入,如果是皇帝特恩赐给肩舆的,则由两人抬着一把椅子,官员坐在上面进入,这称作“穿朝轿”,不过这种太少了。
但是随从不得跟入,没人给官员们举灯照明。说是黎明开会,夏天天亮得早,看得清路况。但是冬天就麻烦了,天很黑,路况不明。给匆匆赶路的大臣们造成扭脚的事,也常有发生。据《天咫偶闻》记,明代紫禁城皆有路灯照明,天启时太监魏忠贤当权,才下令尽废路灯,方便夤夜出入。其后,该制度又为清朝沿用,紫禁城内,除朝房及各门外,绝无灯火,理由是消弭火患。结果便是百官“戊夜趋朝,皆暗行而入,相遇非审视不辨”。因为无灯照明,还发生过有人在雨夜趋朝时因路滑失足跌入御河溺死的意外。
不过后来又改了规定,凡亲王与部堂长官上朝,皆有专人打灯引至景运、隆宗二门;军机大臣则有角灯导入内右门。这倒不是皇帝老人家发了善心,主要是奏事处官员、各部院衙门递奏官和各省提塘官,提前送到的各种文件和报告或许会成为皇帝在朝会上提出讨论的议程,所以叫大臣们提前阅览,也算是加快效率吧。因而特许加灯。也有一些大臣和王爷级别的高官私交甚好,在路上偶遇,忙跑几步,掏出文件,借一些打灯笼的光亮,看文件的,这就是“借光”的出处。不过我怎么觉得其实是借灯看路呢?哈哈。
朝会的时间,根据议程多少有长有短,一般多在辰时(上午七至九时)结束,称“散朝”。如果没有皇帝特约的大臣留下外,其余人等都可以下班了。也就是京都官员上早朝五点上到七点就可以了。不过这个准备的时间太长了,也不容易啊。
据晚清詹事府官员恽毓鼎回忆,他上朝途中常常要花费两三个小时,如果遇到雨雪天气,车中没有取暖设施加之长途颠簸,很容易感染风寒。如果是赶去颐和园上朝,就要起得更早,有一次恽毓鼎为了赶往颐和园给慈禧祝寿,凌晨一点就起来赶路了。
凌晨一点、三点起来赶路上班,也是无法理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