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把你比作一粒种子,
你是什么种子,这叫命运;
你生长在哪里,这叫命定的局限;
你长得怎样,这就是后天发展了。
有句话说: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努力却不可须臾或缺。这也许就是万千年来,人类打破命定的局限,不断获得发展的宣言吧。
怎样打破局限,这是个很大的话题,我只想基于我的一些想法谈谈我认为比较常见的心理误区,仅供参考。
误区一——忽视社会关系对人的定义作用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关于人本质的定义。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以及其他社会关系和衍生物对你的定义,而把你从社会关系中单独拎出来,你就不能被称作是一个”人“。这是一个很根本但很容易被忽略的命题。尤其是今天,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潮下,你会以为一个人可以自由了、独立了,其实是片面的。我们不否认存在命运和命定,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现实的痛苦和灾难不是来自于命运本身,而来自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化影响的自我的内心。(刚刚还听到一个事情,一位女士生完孩子十来天想洗个热水澡,家人基于传统观念坚决不让,你说问题出在哪)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好好应对和改造社会关系,那就要面临”被定义“。
误区二——人生是不断的成长和收获
大多数人把人生看成不断的成长和获得,得则喜、失则悲。
我不得不告诉你一个灾难性的真理,失去才是人生的底层规律。用汪峰的一句歌词来讲,人生就是:继续走、继续失去。出生时,我们的生命和附着于生命的一切都是“无偿获得”的。接着,我们用一生的活动去充当一个“中转站”:情感的中转站、财富的中转站、物质的中转站等等。享受过程而不是沉迷于索取和占有,这是很多人都难以逾越的心理门槛。人生,仅仅是拥有了一些可能,而结局必然是交出一切。你可不要觉得这很残酷,因为我们所讲的生生不息的一切,最后的结果都会灭亡,这是世界运行的逻辑。拥抱灭亡,就像吃掉一个花了几个月才长成的苹果,味道是甜美的。如果吃完以后,你还唾骂空空的手,恐怕是因为你忘记了刚才嘴里的甜美。这就叫向死而生、向失而得。这不是消极,这是每一粒种子都应该拥抱的超脱。
误区三——追求幸福,逃避苦难
梦想是责任土壤里开出的花,幸福是苦枝涩叶结出的果。很多人口中所谓的“现实”二字,其实只是内心迷茫、逃避现实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我认为梦想是用来撕扯的,因为没有哪片肥沃的土地不需要挖刨。我们所具有的那些最重要的才能和成就都是来自于别人和自己的撕扯所带来的不死的痛苦。正如尼采所说:那些没能杀死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大。每个人都要坚强得像块石头,但每一段不期而遇的下坡路都会让大部分人滚得离欲求更远,就像命运当初操切的催促你攀登一样,充满了执拧和野蛮。你明白,只有你渴了,一杯水才是好的——渴是痛苦、解渴是幸福。心理学中有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刻意逃避痛苦的人,痛苦来的反而更强烈。哲学说:世界即矛盾。我们要懂得逆向思考,明白矛盾的另一面也是矛盾的一部分,苦乐难分。
误区四——爱是施舍、竞争就是斗争
我们每个人都是抱着童年和爱长大的,当有人从你对面走来,你要知道,他也正在抱着他的童年和爱。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但却如同一堆沙石一样被堆积起来,层层叠叠、密不可分、相互定义。你不该痛恨别人的色彩、形状或硬度,因为也许只有一颗石头被抛离,我们都会一起坍塌掉。
有人说,我们所有的不快乐都是源自对自己无能的愤怒,那我们就不要再给那些有“无能”感的人以歧视而让他们雪上加霜,那只是鱼儿戏水,却取笑飞鸟罢了。
爱,其实是一种减少生存风险、拓展生存空间,让自己变得更适应、更强大的能力。我不说谁将来会变得怎样、回报你什么,至少我们不会投出一只或是无数只打击别人的球,有一天会从四面八方、应接不暇地弹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