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谜应该怎么看,是许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及其可信度。回顾并还原历史事件的人就更多了。有秉笔直书的董狐笔法,也有讳莫如深的春秋笔法。这样一来,同一历史事件就会出现多个记叙版本。面对天上的火烧云,有人看了说像狗,有人看了说像猫,当然也有人看了说像狮子、老虎。有图有真相不错,但因旁观者受自我印象和感觉所左右,描述出来就另是一番情形了。
对于一些未解之谜或者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其可能的造成不被理解或为人知的原因是有很多的,例如:历史的问题,造成了可被证实的资料的损毁等等(历史上的焚书坑儒以及其它的一些历史事件造成的一些历史资料的不可估量、无法修护的损毁);或是对于一些未知的事情,我们确实还缺乏去探索的技术支持或者是因触及到了一些关乎宗教伦理以及人文认知,因而只能停步不前或者是缓慢进步。
那些写历史的人,尽管并非存心粉饰历史,但在力求客观的同时,也难免会有所选择和取舍,难免会掺杂个人见识。有鉴于此,我们在读史过程中,既不要被临去秋波所蒙蔽,只见妩媚,不识幽怨,陷入片面性和理想主义,也不要被那一转所迷惑,一片混沌,无从辨析,陷入不可知论和虚无主义。
重读历史,尤其重读近现代史,对诸史矛盾的陈述作真伪考辨,祛历史之疑,还历史之实,可谓任重道远。但史学家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破除神话、半神话,恢复真相,现在诚难断言。笔者相信,中国大陆学术的光明前景,可以预期,但只能是在政改实施并完成之后。
考古工作者应去伪存真,寻找令人信服的结论。在这种严肃而充满趣味的探索中,我们将会了解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尽情领会历史的丰富与变幻无穷,更加完整而深刻地认识历史。同时引导青少年掌握研究历史和探求真相的方法,从中获得思考与发现的巨大乐趣。
即便有目击者口述的历史,也会受到一定限制。因为目击者的视野和目击者的见识不同。在法庭上,为什么不同的证人对同一事件会做出同中有异的描述,道理也在于此。刑侦人员在对摄像头记录的影像做案情分析时,判断也会有偏差,意见也会有分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