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读书时,同学之间的贫富差距这事,不说还好,说起来全是眼泪。读大学时,家里的经济条件属于撑不死也饿不死的状况,在学校宿舍二栋305舍8个兄弟中,算是中下水平,不说也罢。读大二时,生平第一台电脑(台式)是老五的慷慨所赐,老五换了台笔记本,这在当时全校6000多名师生中是第一个使用笔记本的,那是在1997年。老五来自抚顺,父亲有一家煤矿。同寝室的老三来自于阜新义县某乡,入学报道那天穿着胶鞋,还背了个行李卷。在以后求学的日子里,我们知道了啥是贫穷。老三在食堂从来不买菜,只喝免费汤,出去吃饭,他能把别人吃剩下的饭菜吃光;同寝淘汰的衣服、鞋都归他,自己用不了,就寄到家里。老三说,他家里还有一哥一弟一妹妹,寄回家他们穿。老五还是挺仗义的,知道老三一学期去献3次血是为了挣钱给老妈治胃病,就张罗着在校园里募捐,老五自己捐了1000。
我是1965年开始上小学一年级,1975年高中毕业,整整十年的学生生活都是在一家国企学校度过的。那个时候正好是毛泽东时代,党的政策是先生产,后生活,勒紧裤腰带搞建设。住房都是企业给员工分配,单身职工有单身楼,楼房有暖气,吃饭有食堂。结婚后,企业就分配家属房,大家都是平等的待遇。同学们也都是平等的关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那时的企业领导大都为人民服务,没有搞特殊的,如果有搞特殊的领导,就会被罢免,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党员干部应有作风。因此,同学们之间都是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关系。
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一个月也就1000左右的生活费,说实在的,1000块能怎么花啊,一个月,吃个饭估计得吃一般的,还不能吃太好的,什么自助餐,肯德基,估计只能去一次吧就算不错了,衣服只能买淘宝上几十块钱的衣服,和同学在一起,同学买5 ,600的衣服,我买一百多的衣服还要讨价还价,还后悔没在淘宝上买同款,室友一双耐克鞋就700,更何况她的那些化妆品都是迪奥,纪梵希这样的。
家里有关系的毕业进算是事业单位顺风顺水,在我们刚刚大学毕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有稳定工作且谈婚论嫁。但长远来看,他们的学历限制了他们的进一步提升,因为再往上走就不是单单家庭可以帮他们运作的了。所以目前有两个正在通过种种方式给自己弄个本科证。
寝室是三人间,一个妹子家境不佳,一个妹子家境优越,我介于两者之间。家境不好的妹子丢了五百块钱,蹲在寝室地上伤心地哭了好久,家境优越的妹子丢了两台mbp,发朋友圈自嘲然后马上换新的。其实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贫富差距对性格上的作用。
我们那时候没有课外补课,就算上课也是大家在一起上自习课,初中的时候是晚上7点40下课,高中的时候午夜11点下课,根本没有时间去参加校外补习班,平时都穿校服,也没有手机,所以同学之间的贫富差距并没有显得那么明显。






